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横栏镇水产养殖业发展及变化

中山市横栏镇水产养殖业发展及变化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域养殖的鱼苗,主要来自南海的九江和肇庆、梧州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引进推广优质鱼种。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加上民国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残酷掠夺,基塘荒废,粮食奇缺,养鱼业大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横栏境域的水产养殖业逐步恢复和发展,产量逐步提高。境域的塘鱼生产出现了多种变化:一是养殖经营由过去多个经营户兼营转向专业户联合体经营。

中山市横栏镇水产养殖业发展及变化

一、种苗生产

横栏境域西南边有天然鱼苗比较丰富的西江磨刀门水道。从30年代开始,已有渔农在西江上装捞鱼苗,但由于设备简陋,捕获有限,远未能满足养殖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域养殖的鱼苗,主要来自南海的九江和肇庆梧州等地。

50年代农业合作化后,境域各村陆续于每年春夏期间在西江边设立鱼苗装捞站,装捞鱼苗进行培育,供村民养殖需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山成功人工繁殖鳙、鲢、鲮、鲩等四大家鱼鱼苗,逐步基本满足县内养殖需要,不再进行江河装捞鱼苗,购买外省、市鱼苗也逐步减少。

60年代中期,在县水产部门技术人员指导下,横栏公社各大队先后办起鱼苗站自行繁育鱼苗,满足了境域养殖四大家鱼的种苗需要,集体养鱼有一定发展。

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原生产队办的鱼苗站场承包给专业户经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品种逐步增多。水产种苗养殖由70年代的890亩,增加到80年代后期的1616亩。90年代,鱼苗种类由四大家鱼向优质高值鱼类发展,先后办起甲鱼桂花鱼青蛙、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种苗场。至2005年,鱼苗养殖达到7542亩,基本解决了当地池塘养殖的种苗需求。对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的新引进品种如澳洲笋壳鱼、青斑、红鲔、海鲈、胭脂鱼等鱼苗繁育还在探索试验中。

二、养殖品种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横栏境域养殖品种有鲢、鳙、鲩、鲮、鲤、鲫等鱼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引进推广优质鱼种。1959年引进非洲鲫(莫桑比克罗非鱼),并试养生鱼、土塘虱。1964年,在池塘中试验混养风鳝、河虾。1960-1978年引进品种有东北鲫、尼罗罗非鱼、福寿鱼、泰国塘虱。1979-1988年,引进有脆肉鲩、埃及塘虱、吴郭鱼、加州鲈、金边纳、福寿螺(原产南非洲、繁殖力强而且杂食、危害多种农作物,已成为害螺,是国家规定消灭的对象)。1989-1999年,引进有桂花鱼、罗氏沼虾、斑点叉尾、甲鱼、青蛙、中华毛蟹、鳗鱼。2000-2005年,推广引进适销对路、效益高的南美白对虾、沙虾、海鲈、中华鲟鱼、大胭脂鱼等优质新品种。

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方面,遵循以市场为导向原则,适时引进推广质优价高、适销对路、效益良好的品种。1991年起,养殖鲩、鳙、鲢等家鱼逐步减少,饲养优质鱼类逐步增多。至1999年,在2.9万亩鱼塘中,养殖罗氏沼虾、桂花鱼、甲鱼等质优价高品种达1.2万亩,占养殖面积41.4%。2000年起,以养殖质优价高鱼类为主。至2005年,在4.2万亩鱼塘中,优质品种3万亩,占养殖面积74%,其中养殖周期短、单产高、利润高、市场好的南美白对虾1.9万亩,其次是甲鱼、桂花鱼等,还引进了青斑、红鲔、澳洲笋壳鱼、珠江鲫等名优品种。

三、池塘养鱼

清乾隆年间,境域已见有池塘养鱼,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已出现种桑养蚕和养鱼结合的桑塘种养。至1936年,全境鱼塘面积扩大到1230亩,主要养殖鳙、鲢、鲩、鲮四大家鱼及鲤鱼,总产量135吨。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加上民国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残酷掠夺,基塘荒废,粮食奇缺,养鱼业大衰落。到1949年,鱼塘面积减至900多亩,平均亩产量64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横栏境域的水产养殖业逐步恢复和发展,产量逐步提高。50年代初,经过土地改革,把鱼塘分配给农民并开挖新鱼塘。同时,县水产部门总结推广池塘养鱼的高产基础技术,即“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逐步建立“三消毒(鱼种消毒、饲料消毒、鱼塘消毒)”“四定(定位、定时、定量、定质投放饲料)”的饲养管理制度,以及利用磺胺胍、漂白粉硫酸铜等药物防治鱼病,使池塘养鱼生产迅速恢复,到1957年,全境鱼塘面积3925亩,总产量432吨,平均亩产量110公斤。1958年下半年,公社化运动又导致了鱼塘生产连年下降。1961年,实行塘鱼奖售政策,对于按国家计划交售塘鱼的生产者,由收购部门按规定的标准和国家牌价回供一定数量的粮食、化肥、棉布等物资,这一政策对塘鱼生产起到刺激作用,遏止了下降势头,且增加了面积和总产量。到1963年,养殖面积有6132亩,总产量569吨。1964年以后,境域塘鱼生产逐步稳定。当年县水产主管部门系统总结并推广小榄永宁大队五福生产队实行“多级轮养”和五埒东大队移基拼塘,把700多亩低产和浅水塘改造成水深2.3米的规格化鱼塘等两个高产典型经验,推广应用土法疫苗注射防治鲩鱼病等措施。横栏公社应用这些经验和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生产平稳发展。1970年,养殖5383亩,平均亩产量133公斤,总产量716吨,到1978年,养殖5120亩,亩产量165公斤,总产量844吨。

1979年以后,国家逐步取消塘鱼派购任务,塘鱼生产逐步落实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养鱼的积极性。境域的塘鱼生产出现了多种变化:一是养殖经营由过去多个经营户兼营转向专业户联合体经营。1990年,专业户经营面积占鱼塘总面积59%,并呈继续上升趋势;二是养殖方法由过去在不同池塘中分别进行“多级轮养”,转变为在同一口池塘中把种鱼和成鱼进行混养套养,轮捕轮放,捕大留小,并配合使用增氧机、水泵机械设备,改善水质,1990年使用增氧机达200多台;三是养鱼饲料结构由过去青饲料和粪肥为主,转变为以精饲料为主,并推广应用颗粒饲料;四是养殖品种结构由过去以滤食性鱼(鳙、鲢)为主,转变为以给食性鱼为主,并实行多品类混养,品种20多个。这些变化有力推进了塘鱼生产的发展。1990年,共养殖11570亩,平均亩产量582公斤,总产量6734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26%、253%和698%,创造了境域养鱼历史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项最高纪录。

1991年起积极整治鱼塘。初期以水深2.5米以上,通水通电方便的较低标准进行整治。1998年起,以连片化(200亩左右)、规格化(每口塘10亩左右),水电配套、路通汽车高标准开挖及整治鱼塘。至2005年,全镇鱼塘面积42476亩,其中标准化鱼塘32412亩,占76.3%。标准化鱼塘中高标准面积13000亩。

1991年,大力推进科学养鱼,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为阵地,开展鱼类养殖技术培训。至2005年,年均举办培训班25-30期,参加学习1890人次。聘请北京、广州及中山市专家研讨、授课、指导塘体土壤改良,提高南美白对虾养殖效益和防治病害能力;指导甲鱼鱼苗标粗,成鱼提高生长能力、抗病能力和改变风味实践;指导优质高值鱼类混养、轮养、越冬棚养殖等提高效益技术。此外还引进自动投饵机,推广水车式增氧机。在推进水产品质量提高方面,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的横西村作为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严格实施养殖日志和用药记录制度。1999年,全镇鱼塘养殖面积29908亩,平均亩产量814公斤,总产量24330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158%、40%和261%,面积、亩产量、总产量又创历史新高。2002年横西村养殖面积2815亩,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通过了广东省无公害标准化产地认定。2004年各村养殖专业户推广标准化生产,鱼塘养殖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全镇鱼塘养殖面积42476亩,平均亩产量836公斤,总产量35521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42%、2.7%和50%,三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www.xing528.com)

表5-1-17 1970-2005年横栏镇(公社)池塘养鱼量表

(续上表)

四、河涌养鱼

境域河涌养鱼始于50年代末。1959年,公社直属农场成立,下设河涌养鱼站,有职工119人,在境内河涌建拦鱼闸49个,利用境内面积1.25万亩河涌养鱼,实行养捕结合。当年产量206吨,平均亩产量16.5公斤。1961年后,因横栏划分为四个小公社,公社农场解体,加上原拦鱼设备残破,致河涌养鱼逐渐减少。到70年代中期,只有团结、宝裕、横西、三沙等村共有养殖面积230亩,总产量15吨,平均亩产量65公斤。1991年后,因修筑水利,整治内河,发展“三高”农业,河涌养鱼条件受到限制,加上效益低微,2001年仅存零星的6处,2005年基本消失。

五、稻田养鱼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境域村队有的鱼苗站曾尝试在夏收后的稻田里放养鳙、鲤鱼苗和非洲鲫鱼,利用秋收后的冬闲稻田蓄水培育鲩鱼苗,但面积小效益低,发展缓慢。80年代初稻田养鱼有一定发展。1982年全境农户利用冬闲稻田蓄水养鲩鱼苗350多亩,投放8-12厘米苗21万尾,平均成活率55%。其中横西八一生产队有一专业户,放养22亩,11月10日投入7.5-9厘米鲩鱼苗6.2万尾,以玉糠2吨作饲料,饲养103天,于翌年2月20日收回16-20厘米鲩鱼苗5.8万尾,成活率达93.5%,共盈利4300元,亩盈利195元。1991年后因发展高效农业,稻田养鱼因效益低而逐步减少直至消失。

六、水产品销售

清代和民国期间,水产品主要是鱼贩经销。收购的鱼货,部分在境内圩市销售,部分运往江门、小榄、石岐交售鱼栏。

50年代末,中山县水产供销公司横栏水产站成立,开展水产品购销交易管理和组织渔需物资供应业务,贯彻执行国家对水产品实行计划收购、计划调拨、计划供应和计划出口的政策。1961年起,对按国家牌价交售水产品的生产者,由收购部门按规定的标准以国家牌价回供一定数量的粮食、化肥、棉布等物资,实行塘鱼购八留二,“担鱼担粮”等奖励政策,对水产品的生产和收购起到一定促进作用。1963年,总产量568.8吨,收购508.9吨(含派购、换购、议购,下同),占89.4%;1979年,总产量911吨,收购829吨,占91%。

1979年以后,国家逐步减少水产品派购任务,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到1985年,全部取消水产品派购任务和有关奖售政策,实行议价购销。与此同时,实行国营、联合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渠道并行的流通体制,开放水产品集市贸易,乡村个体鱼档、鱼贩、塘鱼代运代销专业户等服务实体应运而生,改变国营水产站独家经营的局面。境域先后开办私营水产联合公司,西冲水产市场、横沙水产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厂,往珠海市设前山鱼栏,并组织水产品流通大户开座谈会,外出考察,开拓省内周边城市和港澳销售市场。1997年水产品销售达1.8万吨,其中桂花鱼等优质鱼品1.2万吨。

1998年起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拓展水产品外销市场,成立以销售水产品为主的农产品流通协会,组织流通企业、流通个体户实行分工协作销售,政府相关部门带领会员参加市农产品博览会,展示宣传境域桂花鱼、南美白对虾、中华鲟等优质鱼品,到外省市考察开发市场;引导他们加强市场研讨,将市场信息与生产者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加强流通设备建设。至2005年,大型农贸市场由5个增加到7个,经营面积由1.5万平方米增加到3.48万平方米;水产品加工厂由1间增到4间,年加工鱼类罐头食品450吨,虾类冷冻产品2100吨。流通协会会员发展到400多人,有具保鲜设施流通运输车312辆,电脑225台,利用横栏农业信息网开展网上宣传贸易。内外市场开发使水产品流通顺畅,当年水产品销售达33480吨,占总产量94%,主要销往广州、深圳湛江、湖北、湖南、四川及港澳市场,解决了生产者后顾之忧,促进了生产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