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横栏镇畜牧业发展成果与防疫成绩

中山市横栏镇畜牧业发展成果与防疫成绩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多数农户每年均饲养一、两头生猪。家禽的传染病主要有鸡瘟、鸭瘟、鸡白痢、禽畜败、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等。三鸟防疫60年代,横栏境域以预防鸡瘟、禽畜败和小鹅瘟为主。鸡瘟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容易引起流行,死亡率极高。禽畜败只在局部发生,经及时防治未引发流行。经连续多年进行预防注射,杜绝了牛瘟,控制了炭疽病和出血性败血病发生。

中山市横栏镇畜牧业发展成果与防疫成绩

一、畜禽生产

(一)生猪

横栏农民历来有饲养生猪的习惯,把养猪视为“聚宝盆”“积钱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多数农户每年均饲养一、两头生猪。1949年,生猪饲养量为7043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猪生产在起伏中发展。1953年起,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开始集体饲养生猪,生猪饲养量明显增多,1957年饲养达9790头,比1949年增长39%。1958年饲养量增至10573头。

1959-1961年“大跃进”期间,因计划失调,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饲料紧缺,致使生猪饲养量急剧下降,1961年仅饲养3665头。

1962年起,逐步纠正了“高指标”“瞎指挥”的错误,养猪方针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向“公养私养并举”转变,并制定了“见猪派购、调六留四”“担猪担粮”(即农民饲养生猪由国家收购六成,并按担肉担粮比例,由国家奖售稻谷给卖猪者,其余四成由养猪者自行处理)的政策,调动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使生猪饲养量开始回升,是年达7930头,1963年增至16499头,以后逐年稳步增长,1972年饲养23727头,1974年达到36242头。

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生产者按经济效益安排饲养,集体饲养生猪减少。至1984年,由于肉猪市价较低迷,生猪饲养减少到28946头。1985年起,由于烧乳猪需求大,中猪小猪饲养量逐年增多,生猪饲养迅速发展,到1988年达到60161头,创下了横栏养猪历史最高纪录。此后,生猪饲养量随市场需求而调整,2005年饲养量为42170头,上市量31150头,存栏量11020头。

表5-1-15 1970-2005年横栏镇(公社)生猪饲养量表  单位:头

(二)家禽

家禽,指家庭饲养的鸡、鸭、鹅,俗称“三鸟”。

横栏境域河涌交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给家禽生产带来许多有利条件。早在明末清初,横栏已有农户饲养家禽。19世纪中叶,潮汕地区的家禽人工孵化技术传入中山,并在石岐和交通较发达的农村开设家禽孵化作坊,为家禽生产提供大量种苗,从而促进了境域家禽发展。1948年横栏三鸟饲养3.2万只,平均每百农户拥有“三鸟”609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家禽生产发展较快,每年饲养量6-8万只,到1957年达到9.5万只,是三鸟生产第一高峰期。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家禽生产发展仍较快,1972年达17.2万只。70年代中、后期把农户家禽生产视为“资本主义”,掀起“割资本主义尾巴”风潮,群众饲养家禽受到遏制, 1978年饲养量仅有7.8万只,比1972年减少9.4万只,减幅达54.6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横栏公社的家禽生产呈现直线上升势头。1989年,饲养量达到138万只,到2002年,饲养量增加到366万只,上市242万只。2003年起,三鸟市价略有下降,又受邻近地区出现禽流感疫情影响,饲养量有所减少,到2005年,饲养量205万只,上市量135万只,均比2002年下降44%。(www.xing528.com)

表5-1-16 1970-2005年横栏镇(公社)家禽饲养量表 单位:万只

(三)白鸽

50年代至70年代,境域已有村民散养白鸽。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市场对乳鸽的需求量大增,市价看好。镇内农户开始较大批量饲养白鸽,并呈逐渐增加趋势。1988年上市乳鸽0.9万只,1998年增加到1.3万只,2003年达到1.5万只。以后随市价降低减少,2005年仅个别养殖户饲养。

二、疫病防治

(一)防疫队伍

1962年,横栏区兽医站成立,配备农村畜禽疫病防治员3人。1973年,中山兽医管理总站成立,加强了对基层兽医队伍建设,横栏兽医站配有助理兽医师1人,技术员2人,提升了疫病防治管理水平,此后,横栏兽医站一直保存至2005年。历任兽医站主要负责人有肖农治、冯润胜、李中枝、黄焕就、廖财辉、何北添。

(二)防治措施

横栏境域畜禽病害多种多样,曾出现过的传染病有数十种之多。猪的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出血性败血病、副伤寒、链球菌病等。家禽的传染病主要有鸡瘟、鸭瘟、鸡白痢、禽畜败、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等。其他内外科、产科病、寄生虫、中毒等病害均有发生。

生猪防疫 主要是防治猪瘟病、猪丹毒、猪出血性败血病。60年代境域三大传染病发病多,由于对养猪户的生猪实行防疫,坚持预防注射,对病猪坚持及时治疗,使免疫密度一年比一年提高,有效控制了疫病流行。到70年代后期,三大传染病已极少引起流行。80年代初,实行生猪合作保险制度,1984年改为生猪合作保健制度。保险站向养猪户收取一定数量保险费,对养猪户实行免费防疫、免费治疗、免费阉猪、猪死了赔偿。对当时发生较多的链球菌病和集体猪场出现猪的布氏杆菌、伪狂犬病、喘气病、密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做到防治及时,没有引起流行。90年代以后,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坚持对猪瘟、口蹄疫防疫注射同时,加强对养猪户养猪场卫生监督,对外来猪只防疫检疫,开展对屠宰场屠宰检疫,对病猪及时治疗或实行无害化处理,对邻近市镇发现疫情,在有关道路口上设卡,对运猪车辆进行检查和消毒,确保了生猪饲养业平稳发展。

三鸟防疫 60年代,横栏境域以预防鸡瘟、禽畜败和小鹅瘟为主。鸡瘟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容易引起流行,死亡率极高。经过坚持进行预防注射,70年代以后疫情明显减弱,90年代以后很少发生。禽畜败只在局部发生,经及时防治未引发流行。60年代,集体养鹅场始见小鹅瘟,境域普遍发生。经用母鹅全血注射,很有疗效,疫情大大减弱。1980年在引进的美国AA鸡中发现了鸡的马立克氏病,成为大群鸡主要病害之一,80年代中后期又在大群饲养鸡中出现法氏囊病、支原体病、传染性喉气管炎等传染, 2004年港澳及内地邻近市县发生的禽流感疫情,都先后成为三鸟饲养业的新威胁。经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发动群众综合防治等措施,疫情大大减弱,未引发流行,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耕牛防疫 70年代,横栏境域耕牛疫病的防疫重点是牛瘟、牛炭疽、牛出血性败血病等。经连续多年进行预防注射,杜绝了牛瘟,控制了炭疽病和出血性败血病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