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横栏镇志:裕祥村的发展与变迁

中山横栏镇志:裕祥村的发展与变迁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2月称裕祥乡。1986年12月改称裕祥村。1990年12月称裕祥管理区。2001年11月复称裕祥村。裕祥村地处横栏北部,位置相对较偏僻,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较缓慢,外来人口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生活逐步改善。

中山横栏镇志:裕祥村的发展与变迁

一、概况

裕祥村位于横栏镇政府北面4.5公里处,北面和贴边村接壤,东北面与东南面隔拱北河分别与小榄埒西二及东升太平村相望,南面、西面与新丰村、新茂村相连。

宋末淤成戙角沙,地处沙滩中部,曾名戙角腰。明永乐年间(1403-1424)筑裕祥围。清乾隆初年有人自贴边村迁此,沿用围名,寓意丰裕吉祥。民国25年(1936),合永丰、穗丰称戙角乡。民国38年(1949)改为西海乡戙角保。1950年合贴边、低沙、穗丰、永丰称四沙乡。1951年1月合穗丰、永丰称戙角村。1953年6月复合贴边、低沙、穗丰、永丰称四沙乡(下同)。1955年8月至1957年2月属横栏区,称四沙村(1957年为高级社)。1958年8月属横栏公社。1958年9月属小榄大公社,10月属沙溪大公社,称四沙生产营。1959年4月复属横栏公社,合穗丰、永丰称戙角生产大队。1959年冬析出永丰、穗丰叫戙角生产大队。1961年8月属三四沙小公社称戙角生产大队。1963年初复属横栏公社,复合穗丰、永丰称戙角生产大队、1976年12月析出穗丰、永丰称裕祥生产大队。1984年2月称裕祥乡。1986年12月改称裕祥村。1990年12月称裕祥管理区。2001年11月复称裕祥村。2005年下设8个村民小组,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村民小组。

二、计划生育

1979年户籍人口2105人。1980年起贯彻实施《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人口增长放缓。“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时期,户籍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22‰、16‰、15‰。1995年,户籍人口2931人。“九五”“十五”计划时期,年均人口增长7.5‰。2005年户籍人口747户3168人,总人口及户籍人口均为全镇最少。

裕祥村地处横栏北部,位置相对较偏僻,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较缓慢,外来人口较少。1995年,非户籍人口310人,2005年966人。

2005年户籍人口中有姓氏61个。其中人口较多的姓氏有黄、梁、卢、林等,其次是吴、冯、麦等姓。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人口5人,主要是婚姻关系迁入。全村有旅居新加坡华侨和港澳同胞31人。

三、基础设施建设

自清乾隆年间有人从贴边迁此定居,经过繁衍渐成村落。聚落在四沙公路及戙角涌北半部东、西两侧,呈块、线状混合分布。建筑多为茅房,20世纪60年代中至80年代改为混合结构平房,90年代以来逐步建成混合结构楼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中无公共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成卫生站、幼儿园、小学、健身广场、老人活动中心和村委会办公楼。60-90年代,村民逐步普及用电照明、饮用自来水、电话通信和使用液化石油气。1990年起,村内沙泥村道、木桥逐渐改为混凝土路桥,建成裕祥路、裕祥西路、华裕路、丰裕南路、丰裕北路、裕祥东大街、南盛街、东堤街等15条街路,路旁植树绿化并安装路灯照明。村内有四沙公路通往岐江公路。戙角涌通拱北河,可航行20吨位船只。(www.xing528.com)

四、经济建设

50年代以前,农民大面积种植水稻,适度种植甘蔗、养殖塘鱼,发展传统农业。六、七十年代生产的大粉葛、大冬瓜、大头菜及香大蕉因产量高、品质好而远近闻名。1979年,有农用地4044亩,农业总收入61万元。1991年,随着全镇农户发展多种经营,“三高”农业发展,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效益显著提高。1998年有农地3987亩,农业总收入1964万元,比1979年增长31.2倍。2000年起,指引农户朝农业现代化目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强经营管理和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2005年农用地3888亩,其中水产养殖3388亩,农业总收入5020万元,比1998年增长156%。主要产品有南美白对虾、鲩鳙鲢鲮家鱼和绿化草皮、花卉苗木等。

70年代,村办有集体机砖厂、榨油厂各1家。1986年以来,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1994年村集体兴办了中山裕达水泥杆厂。至2005年,办有私营、外资、个体水泥制件、电讯器材、灯饰、玻璃制品、铁闸、包装材料、蜡烛工艺、泡沫材料等厂企30多家。村内建有省属500千伏香山变电站,设有农村信用社五金家电、饮食、娱乐、商品零售等服务行业40多户。

五、人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生活逐步改善。1979年,农民以集体口粮和年终现金分配为主,当年村组收入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元。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或劳务所得为主,集体分配为辅,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集体收入6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4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9.6倍和10.7倍。1991年起,随着 “三高”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地值提高,集体收入分配增多,农民收入明显提高。2005年村组收入7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2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0%和4.6倍。

1979年全村有砖屋301户,茅寮73户。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居住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全村完成茅房改建,农民全部住上砖瓦房。2005年,住上楼房的农户84%,人均居住33平方米,比80年代初的13平方米扩大了20平方米。

1979年全村有单车226部,衣车71辆、收扩音机108部,1985年这“三大件”成为家庭普通日用品,并开始有村民购置摩托车。80年代后期起,农民逐渐购买电饭煲、电风扇等家用电器。90年代中期,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中高档家电普及率达80%,并有农户购买小汽车。90年代后期,空调电脑等高档家电进入农户,且用于精神文化消费,如影视、音乐、书报、旅游等日益增多。2005年,有农户780户,普遍使用摩托车,每5.7户有汽车一辆,20%农户开始使用电脑连接互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主要负责人(含戙角):吴益华、梁桂恒、刘官浩、冯汝胜、黄金佑、叶满彩、梁清泉、林浩根、梁汝信、黄添桂、冯林根、吴天友、吴七胜、黄岁带、黄玉泉、黄金胜、罗桂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