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沙村:花卉种植致富主渠道,年纯利超5000元

三沙村:花卉种植致富主渠道,年纯利超5000元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根据人群聚居的方位,分别称为一沙、二沙、三沙,合称三沙。1984年2月称三沙乡,1986年12月称三沙村。1990年12月称三沙管理区。2001年11月复称三沙村。10个村民小组有6个以发展花卉种植为主,相关农户900户,劳动力1800多人,花卉种植每亩纯利5000元以上,成为三沙村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2000年,三沙村组两级收入518万元,村级集体收入31万元,欠外债1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672元。

三沙村:花卉种植致富主渠道,年纯利超5000元

一、概况

三沙村位于横栏镇政府西北7.5公里处。东连贴边村,南、西面与五沙村、六沙村接壤,北面、西北面与古镇镇为邻。

南宋时为靠近宁安乡(今古镇小榄一带)海域,宋末元初为西海十八沙中的石岗沙。之后根据人群聚居的方位,分别称为一沙、二沙、三沙,合称三沙。一沙为今之一、二队,二沙为今之三、四、五、六、七队,三沙为今之八、九、十队。

建村于清乾隆初年。清道光六年(1826)属大榄都。清光绪初年属榄镇。清宣统二年(1910)属第三区。1930年属西海区,次年复属第三区。民国25年(1936),分一二沙、三沙两个乡。民国38年(1949)属长庚乡。1953年称三联乡。1957年2月称三联村(高级社)。1958年8月属横栏公社。1958年9月属小榄大公社、10月属沙溪大公社称三联生产营。1959年4月复属横栏公社,称三沙生产大队。1961年8月属三四沙小公社,分金星、胜裕、接会、庆丰、乐丰五个生产大队。1963年初复称横栏公社三沙生产大队。1984年2月称三沙乡,1986年12月称三沙村。1990年12月称三沙管理区。2001年11月复称三沙村。2005年下设10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村民小组。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1979年户籍人口4263人。1980年始贯彻实施《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人口增长开始放缓。“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时期,年均计生率分别为59%、75%、87%,户籍人口年均增长23‰、17‰、16‰。1995年户籍人口5939人。“九五”“十五”计划时期,人口增长明显下降,期内年均计生率为90%,人口年均增长7.3‰,2005年,户籍人口1635户6823人。

1995年外来务工非户籍人口450人,2001年1404人。此后,随着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加。2003年,镇茂辉工业区及三沙工业区的顺利开发,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2005年,外来人口至3513人,主要从事工业企业及花木种植业

2005年,村民姓氏有85个,其中主要姓氏有冯、吴、陈、黄、梁、麦等,占总人数的90%以上。人口以汉族为主,有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7人,因婚姻关系迁入定居。有香港同胞10人。

三、基础设施建设

村民聚落在三沙涌两岸,呈弧形线状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以围堤作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有沙泥路。1991年以来,村道由沙泥路改建为混凝土路,路旁植树绿化,逐渐建成牌坊路、市场路、兴富街等38条街道。50年代以来,逐渐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小学、卫生站、老人活动中心和村委会办公楼等。21世纪以来,村实行功能分区,规划建设村中心区、工业小区及农业种植区。村交通便利,岐江公路经过村东北,京珠高速公路中江联络线经村侧并设出入口。中山市第8路公共汽车途经该村并设上落站点。

四、经济建设(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养殖塘鱼为主,收入较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但生产水平还低,收入微薄。1979年有耕地8421亩,其中种植水稻6130亩,养殖塘鱼642亩,种植香大蕉、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1649亩,农业收入105万元。1991年起,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将部分低产稻田改作鱼塘及蔬菜基地,农业效益得到提高。1998年农业收入2368万元,比1979年增长21.5倍。2000年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进一步调整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调减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面积,扩大花木种植面积。2001年,村委按“工业进区、农业进园”的思路,开始规划建设三沙花木基地。村委会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反承包,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重新布局整治。基地修建有6-8米宽混凝土农路,建成园地方格化、水电设施配套,广告招牌规格统一,并安装自动喷淋系统的现代化花木生产基地。2005年,花木基地面积达5391亩,形成南方最大的绿化袋装苗木生产基地之一,生产具观赏性、品质优良的大红叶草等袋装苗和盘架子等绿化树共350多个品种,销往粤、桂、湘、鄂、闽等20多个省和港澳地区,享誉南中国。10个村民小组有6个以发展花卉种植为主,相关农户900户,劳动力1800多人,花卉种植每亩纯利5000元以上,成为三沙村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2005年,花木基地租金由以前的每亩700-800元升至每亩5000元左右,花木每亩纯利达5000-10000元,农业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农业用地6395亩,收入5109万元,比1998年增长11.6倍。

改革开放前,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1979年,工业有集体办的砖瓦厂4间,粮食加工厂2间,第三产业主要有市属食品公司设的食品购销站,供销社开办的农副产品收购站,百货、副食品、生产资料供应等门市部及管理的合作商店8间。90年代以后,利用岐江公路便利交通条件以及镇茂辉工业区和古镇灯饰产业的辐射作用,招商引资,兴建了三沙工业区和发展第三产业。2005年,工业小区内有外资、私营、个体灯饰等厂企80多家,主要生产灯饰、纸制品、塑料镀膜、机械、毛织品、成衣、电子配件等。建成农贸市场,设有农村信用社,开办五金、建材、家电、商品批发零售、酒楼食店、屋宇租赁等服务行业120多户。与碧桂园集团开发了南珠湾别墅小区。

2000年,三沙村组两级收入518万元,村级集体收入31万元,欠外债1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672元。随着三沙工业区、三沙花木基地及别墅小区南珠湾的建设发展,村级集体收入不断壮大,2005年三沙村组两级收入2000多万元,村级集体收入7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472元,三沙村从原来的后进村变成横栏先进村、富裕村。

五、人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生活贫困。1979年,农民收入以集体口粮和年终现金分配为主,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4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年人均纯收入2015元。1992年后,利用岐江公路建成通车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和开办工商业,拓宽农民就业致富途径,2000年农户年人均纯收入4672元。此后,现代化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村民收入多样化,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8472元。

20世纪60年代前,村民住宅以茅房为主。随着收入增加,60年代中至80年代改为砖木结构砖瓦房,90年代起,大部分改建为两层以上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2005年住上楼房的农户占88%,人均面积36平方米,比80年代的13.8平方米扩大了1.6倍。

1979年至1985年,农户已普遍使用自行车缝纫机,开始有村民购置摩托车。80年代后期起,逐渐拥有家用电器,至90年代中期,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普及率达86%,部分村民开始购买小汽车。90年代后期起,空调和电脑等高档家电进入农家。2005年,村民拥有摩托车1200多辆,汽车370多辆,每4.4户家庭拥有汽车一辆,使用电脑宽带网农户占23.2%。

三沙花卉协会 2004年6月28日,中山市横栏镇三沙花卉协会在三沙花木基地挂牌成立。作为广东省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单位之一,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为广大花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会经常召开会员会议或专题会议,进行现场经验交流,探讨花卉种植、流通销售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问题,根据会员提出的普遍性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为花农解决生产流通中所碰到的问题。协会还代办一切有关植物检验证,为广大农户节省时间及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协会还组织举办一系列的科普讲座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活动,提高农户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种植技术。协会会员充分发挥各自在信息、流通方面的优势,把花木销售拓展至广西、云南及广州、上海等省市,同时,协会以会员为核心, 带动辐射全村、全镇种植花木,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当年,协会建立三沙花卉网站,通过网站强大市场营销网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广大客户及专业户共享及时、准确的花卉市场信息。

三月红荔枝 40-70年代初,三沙村仕德围生产的三月红荔枝,因早熟、个大核小、肉厚无渣、清甜可口而享誉县内外以及港澳地区。70年代后,仕德围荔枝树龄老化,荔枝果质退化,产量逐年减少,以致后来名气丧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主要负责人(含三联):吴良炳、梁德荣、麦桥带、梁长业、罗彬、张国坚、游锦荣、黄永泉、黄永耀、麦开枝、黄富恩、麦牛胜、麦华炎、梁财带、吴迪钊、冼开川、吴丙耀、吴培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