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宝裕村位于横栏镇政府西南1.8公里处,辖天宝、同裕、指南、九顷4个自然村。东与西冲社区为邻,南和新会市大鳌镇隔磨刀门水道相望,西与六沙村接壤,北与新茂村相连。村民委员会驻同裕村。
民国25年(1936)称指南乡。民国38年(1949)为西海乡4个保。1950年称宝裕乡。1951年1月称宝裕村。1953年6月复称宝裕乡。1957年2月复称宝裕村(高级社)。1958年8月属横栏公社。1958年9月属小榄大公社,10月属沙溪大公社,称宝裕生产营。1959年4月复属横栏公社,称宝裕生产大队。1961年8月为五六沙公社(小公社)4个生产大队。1963年初复称宝裕生产大队。1976年12月分为宝裕(天宝、同裕)、指南、团结(原九顷)3个生产大队。1984年2月分为宝裕乡(天宝、同裕)和南兴乡(指南、团结)。1986年12月改为宝裕、指南、九顷3个管理区。2001年复称宝裕村。2005年下辖1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五一、五二、五三、指南一、指南二、指南三、指南四、九顷上下涌、九顷直街、河涌村民小组。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清代初期有顺德容奇人进入定居,繁衍生息,至光绪中叶成为4个村庄。1979年有户籍人口732户3458人。1980年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放缓。“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时期,年均计划生育率分别为59%、75%及87%,户籍人口分别年均增长23‰、17‰及16‰。1995年,户籍人口1034户4377人。“九五”“十五”计划时期,年均计划生育率为90%,年均人口增长7.3‰。2005年户籍人口1193户4836人。
1995年,有非户籍人口91人,随着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加,2001年有2315人,2005年有3516人。
2005年,户籍人口中,有姓氏55个。人口多的姓氏有梁、黄、冯、吴等,占总人口63.5%。其次为陈、卢、林、李、麦、郭等姓,人口在100至300之间。户籍人口以汉族为主,还有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111人,主要是婚姻工作关系迁入。全村有旅居新加坡华侨及港澳同胞58人。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中无公共设施,独木桥及沙泥路为村内主要交通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站、群众体育活动场、老人活动中心、村委会办公楼等。60-90年代,先后架设生产生活用电线路、通信设施线路,安装上自来水供给管网、设有石油气供应站点,普及用电照明、使用电话通信、饮用自来水和液化石油气,结束了村民煤油灯照明、饮河涌水、烧禾草柴木煮饭和通信不便的历史。 1990年开始,沙泥村道硬底化,木桥改为钢筋混凝土路桥,路旁植树绿化、路灯照明。2005年,建成跃进路、发展路、西江路、天宝街、同裕街、住宅小区大街、指南街、九顷街、河涌街等9条街道。连接岐江公路的跃进路由东向西、中横大道由北往南经该村通过,有通市区的第7路公共汽车往来并设上落站点。流经该村的跃进河连通拱北河,花篮沥经指南水闸通西江磨刀门水道,可航行10吨位船只。
四、经济建设
50年代前,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适度种植甘蔗、养殖塘鱼,发展传统农业。1979年有农地8149亩,农业总收入101万元。1991年始,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米袋子”与“菜篮子”并重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效益显著提高。1998年有农地6362亩,农业总收入1540万元,比1979年增长14.3倍。2000年起,缩减水稻种植,扩大水产养殖,高标准整治鱼塘及围内水利,修建硬底化农路,开展科学种养,建有高值水产养殖、优质水稻种植、立体种养等农业现代化小区,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有农地6519亩,农业总收入4397万元,分别比1979年和1998年增长42.5倍和1.9倍。主要农产品是南美白对虾、桂花鱼等。
60-70年代,大队办有机砖厂、小型粮食加工厂等5家小型企业。80年代后期,招商引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不断增多, 2005年村内办有私营或外资的制衣、针织、织带、玻璃工艺、灯饰、塑料、饲料等厂企30多家,开设饮食、零售、维修、房屋租赁等服务业40多户。(www.xing528.com)
五、人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生活贫困。五、六十年代,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但生产水平不高,收入仍较低。1979年,村组集体收入101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21元,以集体口粮和年终现金分配为主。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或劳务所得收入为主,集体分配为辅,收入逐年增多。1990年村组集体收入20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32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102%和12.5倍。1991年起,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农业地值不断提高,集体收入增加,分配增多,村民收入明显提高。2005年,村组集体收入85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454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2倍和4.2倍。
1979年有砖瓦房521间,茅寮214间。随着村民收入增加,居住水平不断提高,至1989年,全村完成茅房改建,村民全部住上砖瓦屋。2005年,住上2-3层楼房的农户占85%,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比80年代初的12平方米扩大了1.67倍。
1979年有自行车511辆,缝纫机170部。1985年,单车、衣车成为村民普遍使用的家庭用品,并开始有人购置摩托车。80年代后期起,农户逐渐购置黑白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至90年代中期,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普及率达83%,村民普遍使用摩托车,小汽车开始进入村民家庭。90年代后期,空调机、电脑等高档家电进入农户,用于精神文化方面消费如影视、音像设施和购订书报、旅游等日益增多。2005年,有农户1238户,汽车213辆,平均每5.8户村民拥有汽车一辆,20%农户开始使用电脑上互联网。
所辖自然村概况
天宝村 位于横栏镇政府西偏南1.9公里处,属宝裕村委会。宋末元初淤积成沙洲,称拱北沙,明代有人在此筑围垦耕。因地势较高,洪水祸患较少,认为是上天赐宝,取名天宝围。清代有人定居,渐成村庄,沿用围名。聚落在宝裕涌东岸呈线、块状混合分布,建筑多为茅房。1964年以来逐步改为混合结构平房;1990年后,住房以2-3层混合结构楼房为主。
同裕村 位于横栏镇政府西偏南1.9公里处。宝裕村委会驻地。宋末元初淤成沙洲,与天宝村同属拱北沙。明代有人在此筑围垦耕,名同裕围,寓意共同富裕。清初有顺德容奇人来此定居,渐成村庄并用围名。聚落在宝裕涌西岸呈线、块状分布。建筑多为茅房,1964年后改为混合结构平房居多。1990年建成2-3层混合结构楼房为主。
天宝村与同裕村因只有一河涌之隔,故50年代合称为宝裕村(乡)后,基本没有再分为两村称呼和管理。2005年,宝裕村(自然村)户籍为643户,户籍人口2519人,耕地面积为3865亩,以养殖业为主,主产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等。
指南村 位于横栏镇政府西南3.7公里处。属宝裕村委会。宋末元初淤成沙洲,北大南小,似指向南方,故名。清乾隆末年有人围垦居住。聚落在指南涌呈“口”字形分布,建筑多为茅房,1964年以来多数改为混合结构平房。1990年后建成2层混合结构楼房为主。2005年户籍人口为392户,1508人,耕地面积2273亩,以水产养殖为主,主产南美白对虾、桂花鱼和四大家鱼。
九顷村 位于横栏镇政府西南4公里处,南与鲫鱼沙隔河相望,属宝裕村委会。因原有土地约900亩,故名九顷。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本镇五沙人迁此定居。聚落在九顷涌东岸呈“T”形线状分布,建筑以茅房为主,1964年以来改为混合结构平房居多。1990年后建成混合结构楼房为主。县道中横大道经过村南面,可通行一般客货车。九顷涌通磨刀门水道,可航行20吨位船只。2005年户籍为189户,户籍人口为778人,耕地面积1714亩,主产桂花鱼、南美白对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主要负责人(含天宝、同裕、指南、九顷):岑九、翁锦元、梁炎友、黄连顺、梁祖财、黄有根、陈林友、梁有根、黄有胜、吴有根、郭金福、梁社长、冯银友、冯财根、林容根、梁祖带、陈福元、冯长宁、吴带彩、梁华添、黄带根、郭社明、吴根仔、黄长妹、梁桂剑、霍华炳、梁金平、梁金旺、黄七弟、林镜泉、卢月泰、黄广洪、何兆伦、冯连友、谢锡友、麦炳超、林炳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