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横西村的历史演变及所属

横西村的历史演变及所属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与横东村接壤,南面和大涌镇青岗村为邻,西面与西冲社区相连,北面同东升镇太平村隔河相望。1957年2月属横栏乡,后改称横栏村。1961年与横东分设,称横西生产大队。1979年,七村析出称横南大队,1983年并入横西乡。1986年12月属横栏镇,改称横西村。1989年,横南村又从横西村析出。2001年9月复称横西村。同时,横南村并入横西村属自然村。

横西村的历史演变及所属

一、概况

横西村位于横栏镇政府东南2.5公里处。东南与横东村接壤,南面和大涌镇青岗村为邻,西面与西冲社区相连,北面同东升镇太平村隔河相望。

南宋时为靠近德庆乡海域,宋末元初淤积成鸡翼沙、赤洲沙两块沙洲,与横栏沙相连,形成村落时与现横东村合称横栏。1961年行政区划设置调整,横栏沙按方位分东、西两个大队,横西因地处横栏沙西面,故名横西。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大榄都。清道光六年(1826)属龙眼都。清光绪初年属隆镇。清宣统二年(1910),属第三区(后属第二区)。民国19年(1930)属西乡区;次年属第二区。民国25年(1936)复属第二区,与横东(下同)合称横栏乡。民国35年(1946)9月,改称集贤乡。1951年1月复称横栏乡。1953年6月属第十二区。1955年8月属横栏区。1957年2月属横栏乡,后改称横栏村。1958年8月属横栏公社。1958年9月属沙溪大公社横栏生产营。1959年4月复属横栏公社,改称横栏生产大队。1961年与横东分设,称横西生产大队。1961年8月属横栏区,与横东大队合称横栏公社(小公社)。1963年初复属横栏区,改称横西乡。1979年,七村析出称横南大队,1983年并入横西乡。1986年12月属横栏镇,改称横西村。1989年,横南村又从横西村析出。1990年12月横西村改称横西管理区。2001年9月复称横西村。同时,横南村并入横西村属自然村。2005年下设8个村民小组,分别为五二、六一、六二、六三、七一、七二、八一、八二村民小组。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清雍正年间,有南海县、顺德县农民渔民到此定居繁衍。民国时期,有沙溪彭姓等迁入。1979年有户籍人口748户3736人(含横南,下同)。1980年始实施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放缓。“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时期,户籍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21‰、15‰、14‰,1995年,户籍人口894户3937人。“九五”“十五”计划时期,年均人口增长7.1‰,2005年,户籍人口1045户4347人。

1995年,村内有非户籍人口172人。此后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2001年增至757人,2005年达到3596人,主要从事工业及第三产业。

2005年,全村有姓氏74个。人口最多的姓氏为梁姓,共909人,其次是吴姓,共650人;另100人口以上姓氏按数量大小排序为陈、黄、罗、冯、霍、卢、周、何、麦等。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壮、苗等少数民族40人,属婚姻关系迁入。有旅居新加坡华侨、港澳同胞73人。

三、基础设施建设

50年代前,村民聚落在横栏涌西段两岸为主,呈线、块混合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住房绝大多数为茅房,1964年后大多改为混合结构砖瓦房,1990年后,以混合结构楼房为主。

1961年从横栏乡分出设横西生产大队后,逐步建有托儿所幼儿园、卫生服务站、小学、老人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场所和村委会办公楼。20世纪60-90年代,逐步建成供电、供水、通信网络和石油气供应站点。1991年起,村道沙泥路逐步改成混凝土路,建有富华街、横西路、五二街、六一街、六二街、六三街、八一街、八二街、横南街等11条街路,路旁植树绿化并有路灯照明。岐江公路途经村北,有中山市第7路和第8路公共汽车通往市区并设有上落站点。

四、经济建设(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水稻和养殖塘鱼。1949年,78%的农用地种植水稻,14%的农用地养殖塘鱼、种植甘蔗,发展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不高。1979年,农用地7913亩,农业总收入150万元。

从1991年起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行塘鱼鸭立体生态养殖,饲养樱桃谷白鸭,养殖鳙、鲢、鲩、鲮四大家鱼和丰产鲫鱼,种植优质稻谷、优质蔬菜,饲养瘦肉型肉猪、石岐杂肉鸡等,到1998年,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是年农地6647亩,农业总收入2473万元,比1979年增长15.5倍。2000年起,朝农业现代化目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加强经营管理和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缩减水稻种植,扩大水产品养殖面积。全面修建硬底化农路;以连片规格化、水电配套高标准整治开发鱼塘,整治围内水利设施;建设无公害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渔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优化了农产品品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2003年8月,建立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面积2300亩。养殖户实行地膜高位池养殖,较好解决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稳定、塘体易老化,致幼虾多发病多用药等问题。实行越冬棚养殖,大大降低了养殖周期长和冻死虾风险,保证了一年三造收成。2005年基地中养殖面积25-50亩的有32户,50亩以上有6户;年纯收10万元以上有22户,20万元以上有4户。年均亩产量最高达到3200公斤。2005年农业用地8430亩,农业总收入3380万元,比1998年增长36.7%。

20世纪70年代初,生产大队集体开设有砖厂、灰厂、粮食加工厂等9家。1986年起招商引资,至2005年共引入私营、外资、个体制衣、鞋材、玻璃工艺等厂企30多家。有农村信用社和肉菜市场、饮食店、商品批发零售店、修理店、药店、加油站等服务业80多户。2005年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4420万元。

五、人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村民耕作条件和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收入微薄,生活贫困。1979年,村民收入以集体口粮和年终现金分配为主,村组年集体收入150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220元。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所得或劳务收入为主,村组集体分配为辅,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集体收入3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6.6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104%和4.5倍。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 “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及第二、第三产业不断进步,农业经营地值不断提高,集体收入增加,分配增多,农民收入明显提高。2005年,村组集体收入9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22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04%和4.5倍。

1979年,全大队有砖屋565户,茅寮204户。1989年初,全村完成茅房改建,农民全部住上砖屋。2005年,住上楼房农户占85%,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比80年代初的13平方米扩大了1.54倍。

1979年,全村有单车579辆,缝纫机156部。1985年,村民开始购置摩托车。80年代后期起,逐渐购置中高档家用电器,至90年代中期,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普及率在83%以上,并开始有人购买小汽车。90年代后期,空调机、电脑等高档家电开始进入农户,订阅书报、外出旅游人数日渐增多。2005年,村民普遍购置摩托车,全村拥有汽车205辆,平均每5.1户拥有汽车一辆。203户村民使用电脑上宽带网,占村民户数的19.5%。

所辖自然村概况

横南自然村 位于横栏镇政府南4.5公里处。宋末元初淤成沙洲,称赤洲沙。清光绪年间(1875-1908)在此筑围,叫赤洲围;后因围垦面积约1300亩,改称十三顷。清宣统年间(1908-1911),横栏沙、鸡翼沙有人迁此定居,沿用围名。50年代初称七村。1979年从横西大队析出,因地处横栏沙南面称横南大队,1983年12月复并横西大队,分为七村一、七村二生产队。1989年1月又从横西村分出复称横南村。2001年再并入横西村属自然村。居民聚落在十三顷涌东西两岸呈线状分布。50年代前建筑以茅房为主,1964年后多改成混合结构平房,1990年以后建成混合结构楼房为主。十三顷涌经拱北河通磨刀门水道,可航行10吨位船只。2005年户籍人口为1060人,耕地面积1900亩,以养殖业为主,生产南美白对虾、桂花鱼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主要负责人(含横南):黄卫国、梁拔仔、陈林友、冯丙林、黄锦泉、黄先卓、梁炳友、梁泽辉、冯丙根、陈林胜、黄炳添、霍悦胜、郭才根、梁卫兵、梁梳九、卢炳根、罗石带、吴金桥、霍友、林添根、吴润添、黄焕转、叶健威、霍深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