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须条一端被握持住,另一端回转,即可形成纱线,这一过程,称为加捻。对短纤维纱来说,加捻是纱线获得强力及其他特性的必要手段;对长丝纱和股线来说,加捻可形成一个不易被横向外力所破坏的紧密结构。加捻还可形成变形丝及花式线。加捻的多少及加捻方向不仅影响织物的手感和外观,还影响织物的内在质量。
表示纱线加捻程度的指标有捻度、捻回角、捻幅和捻系数。表示加捻方向的指标是捻向。
1.捻度
纱线的两个截面产生一个360°的角位移称为一个捻回,即通常所说的转一圈。单位长度的纱线所具有的捻回数称作捻度。捻度的单位随纱线的细度不同而不同,线密度制捻度Tt的单位为“捻/10cm”,通常习惯用于棉型纱线;公制支数制捻度Tm的单位为“捻/m”,通常用来表示精梳毛纱及化纤长丝的加捻程度。粗梳毛纱的加捻程度既可用线密度制捻度,也可用公制支数制捻度来表示。英制支数制捻度Te的单位为“捻/英寸”。
2.捻回角
加捻前,纱线中纤维相互平行,加捻后,纤维发生了倾斜。纱线加捻程度越大,纤维倾斜就越大,因此可以用纤维在纱线中倾斜角——捻回角β来表示加捻程度。捻回角β是指表层纤维与纱轴的夹角。捻回角β可用来表示不同粗细纱线的加捻程度。两根捻度相同的纱线,由于粗细不同,加捻程度是不同的,较粗的纱线加捻程度较大,捻回角β亦较大。
式中:β——捻回角;
d——纱的直径,mm;
Tt——纱的捻度,捻/10cm。
3.捻幅
若把纱线截面看作是圆形,则处在不同半径处的纤维与纱线轴向的夹角是不同的,为了表示这种情况,引进捻幅这一指标。捻幅是指纱条截面上的一点在单位长度内转过的弧长。如用PA表示A点的捻幅,则PA=AA'/L=tanβ。
4.捻系数
捻度测量较方便,但不能用来表达不同粗细纱线的加捻程度。为了比较不同细度纱线的加捻程度,人们定义了一个结合细度表示加捻程度的相对指标——捻系数。
式中:αt、αm、αe——分别为线密度、公制支数、英制支数制捻系数;
Tt、Tm、Te——分别为线密度、公制支数、英制支数制捻度;
Tt、Nm、Ne——分别为纱线线密度、公制支数、英制支数。
5.捻向
捻向是指纱线的加捻方向。它是根据加捻后纤维或单纱在纱线中的倾斜方向来描述的,如图3-4所示。纤维或单纱在纱线中由左下往右上倾斜方向的,称为Z捻向(又称反手捻),因这种倾斜方向与字母Z字倾斜方向一致,故名“Z捻”;同理,纤维或单纱在纱线中由右下往左上倾斜的,称为S捻向(又称顺手捻)。一般单纱为Z捻向,股线为S捻向。(www.xing528.com)
股线由于经过了多次加捻,其捻向按先后加捻为序依次以Z、S来表示。如ZSZ表示单纱为Z捻向,单纱合并初捻为S捻,再合并复捻为Z捻。
图3-4 捻向示意
对机织物而言,经、纬纱捻向的不同配置,可形成不同外观、手感及强力的织物。
平纹织物中,若经、纬纱采用同种捻向的纱线,则形成的织物强力较大,但光泽较差,手感较硬。
斜纹组织织物,若纱线捻向与斜纹线方向相反,则斜纹线清晰饱满。
Z捻纱与S捻纱在织物中间隔排列,可得到隐格、隐条效应。
Z捻纱与S捻纱合并加捻,可形成起绉效果等。
6.捻缩
加捻后,由于纤维倾斜,使纱的长度缩短,产生捻缩。捻缩的大小通常用捻缩率来表示,即加捻前后纱条长度的差值占加捻前长度的百分率。
式中:μ——纱线的捻缩率;
L0——加捻前的纱线长度;
L——加捻后的纱线长度。
单纱的捻缩率,一般是直接在细纱机上测定。以细纱机前罗拉吐出的须条长度(未加捻的纱长)为L0,对应的管纱上(加捻后的)的长度为L。股线的捻缩率可在捻度仪上测试,试样长度即为加捻后的长度L;而退捻后的单纱长度,则为加捻前的长度L0。单纱的捻缩率随着捻系数的增大而增加。
股线的捻缩率与股线、单纱捻向有关。当股线捻向与单纱捻向相同时,加捻后股线长度较加捻前的单纱要短,因此捻缩率为正值,且随着捻系数的增大而增加。当股线的捻向与单纱捻向相反时,在股线捻度较小时,由于单纱的退捻作用反而使股线的长度有所变长,捻缩率为负值;当捻系数增加到一定值后,股线又开始缩短,捻缩率再变为正值,且随捻系数的增大而增加。图3-5曲线1为双股同向加捻的股线,曲线2为双股异向加捻的股线。
捻缩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纺成纱的线密度和捻度,在纺纱和捻线工艺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棉纱的捻缩率一般为2%~3%。捻缩率的大小与捻系数有关外,还与纺纱张力、车间温湿度、纱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图3-5 股线捻缩率与捻系数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