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任务
通过砂类土地基渗透试验知识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承担以下工作任务:
(2)掌握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与测定办法。
(3)了解渗透破坏的基本形式。
二、相关配套知识
(一)水力梯度
水流的状态有层流和紊流,前者的特点是流速较小,流线平行;后者的特点是流速较大,流线有相互交错现象,具有涡流性质。工程中常见的土,如黏性土、砂土等,其孔隙较小,水通过孔隙的渗流速度不大,可将土中发生的渗流现象视为层流。
如图7-1所示,在土体中,沿水流的渗流方向取一个柱体ab,其横截面面积为A,长度(渗流路径长度)为L,z1、z2分别为a、b两点的位置水头(高程水头),h1、h2分别为a、b两点的压力水头(测压管水柱高)。a、b两点的总水头分别为:H1=h1+z1,H2=h2+z2,这两点的总水头差Δh= H1 -H2,总水头差Δh与渗流路径长度L之比叫作水力梯度(水力坡度),用符号i表示,即
图7-1 土中的渗流
(二)达西定律
1856 年,法国学者达西(H.Darcy)根据砂土的试验结果发现:在层流状态下,水在土中的渗透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达西定律,也叫渗透定律。渗透试验装置如图7-2所示,筒底放碎石,其上装一滤板,试验筒中部装满颗粒均匀的砂土,截面面积为A。从试验筒顶部注水,多余的水从溢水管溢出,使水位保持稳定,砂土试样两端侧面各装一支测压管,其中的水面将恒定不变。测得前后两支测压管水位差为Δh,即为经过砂样渗流长度L后的水头损失。试验筒右端底部留一个排水口排水,下放一个盛水容器接水。试验开始后经过时间t(秒),水通过砂土试样的渗流量为Q(即盛水容器t秒钟所接水量),则每秒钟的渗流量为q。
图7-2 达西渗透试验
达西由试验发现下列规律
式中 q——单位时间的渗透水量;
v——渗透速度;
i——水力梯度;
A——试样横截面面积;
k——渗透系数,单位水力梯度(即i=1)时的渗流速度。
对于如砾石、卵石等的粗颗粒土中的渗流,只有在水力梯度很小、流速不大时才属于层流,服从达西定律;否则属于紊流,渗透流速与水力梯度之间不再是直线关系。
土体的全截面A包括了土颗粒截面和孔隙截面(A′=nA),但土颗粒是不透水的,水在土中的渗透只能通过孔隙截面,所以达西定律中的渗透速度只是平均流速。水在土中的实际平均流速为
式中 n——土的孔隙率。
(三)渗透系数
1.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
渗透系数k是一个表示土体渗透性强弱的指标,它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时的渗流速度。渗透系数k可用作评价土的渗透性的指标,k值大的土,渗透性强,容易透水;反之渗透性弱,不容易透水。不同种类的土,其渗透系数差别很大,一些常见土的渗透系数见7-4。
表7-4 土的渗透系数k
土的渗透系数与很多种因素有关,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孔隙比
同一种土,孔隙比越大,则其密实度低,渗流横截面面积大,渗透系数也越大;反之,则其密实度高,渗流横截面面积小,渗透系数也越小。
2)粒 径(www.xing528.com)
一般来讲,土中颗粒越小,孔隙通道也越小,细粒土的渗透系数比粗粒土的小。
3)级 配
粒径级配良好的土,细颗粒可以填充粗颗粒之间的孔隙,孔隙通道较小,渗透系数也较小;粒径级配较差的土,即粒径级配均匀的土,孔隙通道较大,渗透系数也较大。
4)矿物成分
在黏性土中,黏粒含量和亲水性的黏粒矿物含量越多,其比表面积就越大,与水的表面作用就越强,结合水膜的厚度就越大,而土的孔隙通道越来越小,渗透性大大降低。在含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渗透系数从小到大的排序是: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5)结 构
对于黏性土,絮凝结构的粒团间的大孔隙较多,而分散结构的孔隙大小则较为均匀,当孔隙比相同时,具有絮凝结构的黏性土,其渗透系数要比分散结构者大。
6)构 造
土颗粒在沉积过程中,在构造上造成的成层性以及扁平黏粒的定向排列,使黏性土在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往往大于垂直方向。
7)饱和度
若土未完全饱和而有封闭气体存在,不仅减小了土的过水断面,而且填塞了某些孔隙通道,从而降低了土的渗透性。
2.常水头法渗透系数的测定
渗透系数的室内测定方法可以分成常水头法(图 7-3)和变水头法(图 7-4),现场进行土的渗透系数的测定常采用井孔抽水试验或井孔注水试验。
图7-3 常水头渗透试验示意
图7-4 变水头渗透试验示意
这种方法适用于砂土及含少量砾石的无黏聚性土。在圆桶容器中装高度为L,横截面面积为A的饱和试样,试验时,不断向试样桶内加水,使其水位保持不变,水在水头差 hΔ的作用下流过试样,从桶底排出。试验过程中,水头差Δh保持不变,因此称为常水头渗透试验。试验过程中测得在一定时间t内流经试样的水量为Q,根据达西渗透定律有
(四)渗透破坏
土由于渗流作用而出现破坏或变形现象,叫渗透破坏(或渗透变形)。渗透破坏的两种基本类型是流砂和管涌。
1.流 砂
在向上的渗透水流作用下,在渗流溢出处一定范围内,土颗粒或其集合体浮扬而向上移动或涌出的现象叫流砂(翻砂、流土)。从颗粒开始浮扬到流砂发生所经历的时间较短,发生时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突然会被抬起或冲毁,往往来不及抢救,对建筑物和地基的危害极大。
对土体的稳定性来说,渗透水流逸出的地方最危险。为判断流砂是否发生,必须把渗流逸出处的水力梯度即逸出水力梯度i求出,然后将其与临界水力梯度icr比较:
(1)当 i<icr 时,土体处于稳定状态。
(2)当 i>icr 时,土体处于流砂状态。
(3)当 i=icr 时,土体处于临界状态,即开始失稳。
任何类型的土,包括黏性土或砂性土,只要满足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这一水力条件,就要发生流砂现象。若在非黏性土中发生流砂,颗粒群同时被悬浮,形成泉眼群、砂沸等现象,土体最终被渗透水流托起;若在黏性土中,则流砂表现为土体隆起、浮动、膨胀和断裂等现象。
如果流砂现象在建筑物周围的地基中发生,建筑物就有可能陷入土中或产生大量沉降;如果在开挖基坑时发生流砂现象,则坑底的土将随开挖而不停地向上涌出,边坡坍塌,甚至邻近建筑物发生倾斜,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避免流砂现象或采取防止措施。
防止流砂的措施主要有:① 减小水头差,如采用井点降水措施来人工降低地下水位;②增加渗流路径长度,如打钢板桩、制作水泥搅拌桩、设地下连续墙和注浆挡水帷幕。
2.管 涌
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中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以至被水流带走,随着孔隙不断扩大,渗透速度的不断增加,较粗的颗粒也被水流逐渐带走,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造成土体塌陷的现象叫管涌。
管涌一般发生在无黏性土中,发生的部位一般在渗流出口处,但也可能发生在土体内部,管涌现象一般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发展,不像流砂那样具有突发性,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
无黏性土产生管涌的两个必要条件是:① 几何条件:土中粗颗粒所构成的孔隙直径必须大于细颗粒的直径,一般不均匀系数Cu>10的土才会发生管涌;② 水力条件:渗流力能够带动细颗粒在孔隙间滚动或移动,即渗透水流的水力梯度超过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但至今尚无公认的管涌临界水力梯度计算公式。对于重大工程,应尽量由试验确定。
防治管涌现象,一般可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① 改变几何条件,如在渗流逸出部位铺设反滤层是防止管涌破坏的有效措施。② 改变水力条件,降低水力梯度,如打板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