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尼泊尔常见尊神:五方佛与马钦德拉纳特观音

尼泊尔常见尊神:五方佛与马钦德拉纳特观音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尼泊尔的佛教自古至今未曾断绝,长期的历史孕育了庞杂的尊神系统,在13世纪之前,尼泊尔主要受到印度的影响,在印度佛教衰落之后,与西藏的佛教共存且相互影响。尼泊尔寺院中,常见的尊神有以下几种。佛佛像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五方佛。尼泊尔的这四尊被称为马钦德拉纳特的观音,也反映了历史上印度教和佛教的融合过程。

尼泊尔常见尊神:五方佛与马钦德拉纳特观音

尼泊尔的佛教自古至今未曾断绝,长期的历史孕育了庞杂的尊神系统,在13世纪之前,尼泊尔主要受到印度的影响,在印度佛教衰落之后,与西藏的佛教共存且相互影响。除却印度与西藏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属于尼泊尔独有的佛教图像。与西藏不同的是,尼泊尔的佛教美术中少见祖师像。宗喀巴、莲花生等祖师像,即使在尼泊尔出现,也多是藏传佛教后来传播至此的结果。另外,藏传佛教中常见许多双身的密教像,在尼泊尔的寺院中有时也被供奉,但绝对不允许一般信徒瞻仰。尼泊尔寺院中,常见的尊神有以下几种。

(1)佛

佛像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五方佛。五方佛,或称五佛,在密教中占据重要地位。《金刚顶经》中提出五方佛,其中的东方阿閦、西方阿弥陀二佛,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土佛,形成于约1世纪左右。南方宝生佛与北方不空成就佛,可见于5世纪左右形成的《金光明经》等经典之中,再加上《华严经》的教主毗卢遮那,构成了五佛。五佛中的大日如来属于佛部、阿閦为金刚部、宝生为宝部、阿弥陀属于莲花部、不空成就佛为羯磨部,如此构成了五部,五部也是密教出现以后的重要概念。此外,五佛还与佛教中的五智相对应,大日如来象征着法界体性智,阿閦象征着大圆镜智,宝生象征着平等性智,阿弥陀象征着妙观察智,不空成就象征着成所作智。

图6 正在绘制中的纽瓦尔抛巴

五方佛是尼泊尔出现频率最高的佛教尊神,见于各种佛塔、陀兰那,甚至连普通民居的大门上方也常常绘制五方佛作为装饰(图7)。西藏的五方佛多是头戴宝冠的菩萨装,而尼泊尔的五方佛多为如来形。五佛之中,不空成就佛的头部后侧常有蛇冠,这一特征不见于西藏。五佛的方位和手印如下:东方阿閦佛(Akshobhya)右手触地印;南方宝生佛(Ratnasambhava)右手施与愿印;西方无量寿佛(Amitabha)双手禅定印;北方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右手施无畏印;中央大日如来(Vairocana)双手呈说法印或智拳印。

除了五方佛之外,有时还出现金刚萨埵,与五方佛形成六尊的配置。金刚萨埵右手持金刚杵握于胸前,左手持金刚铃置于体侧,在图像上比较容易辨别。金刚萨埵在佛教中较为特别,除了作为菩萨,有时还作为本初佛出现,具有法身佛的含义。

(2)菩萨

菩萨信仰随着大乘佛教的利他思想广为流行,在所有的佛教文化圈中,菩萨都是常见的美术表现题材之一,在尼泊尔同样盛行。

尼泊尔的观音,有时也被称为马钦德拉纳特(Machendranath)。纳特之名,可追溯至11至12世纪,当时与密教的流行相伴,尼泊尔兴起了对于纳特(Nath,即导师)的崇拜,这些被称为纳特的人,通常也受萨满的影响,被认为具有一些特异的神力,并与观音崇拜结合起来。据说马钦德拉是湿婆库拉(Kaula)派的创始人,湿婆神有四面,因此尼泊尔也有四个中心,祭祀不同的纳特[8]马拉王朝时期,佛教与印度教相融合,这四尊马钦德拉纳特也被认为是观音的化身。帕坦的红观音,被称为布格玛·马钦德拉纳特(Bugma Machendranath),加德满都的白观音为塞托·马钦德拉纳特(Seto Machendranath),那拉·马钦德拉纳特(Nala Machendranath)位于加德满都东部的那拉,乔巴拉·马钦德拉纳特(Chobhara Machendranath)则位于科尔提普尔(Kirtipur)东部。帕坦的红观音被认为是莲花手观音,加德满都的白观音被认为是圣观音,那拉的观音被当作普贤,科尔提普尔的观音被认为是阿迪纳特(Adinatha Lokesvara)观音。尤其是帕坦和加德满都的观音像,至今依然是这两个城市观音信仰的中心所在。尼泊尔的这四尊被称为马钦德拉纳特的观音,也反映了历史上印度教和佛教的融合过程。

观音信仰在尼泊尔十分流行,除了上述四尊观音,还有其他诸多观音像,如圣观音、千手观音、不空羂索观音、狮吼观音等等。尼泊尔还将诸多的观音像汇集编纂成图像集,即108观音,其中许多是尼泊尔特有的观音像。这108尊观音被装饰在加纳巴哈(Jana Baha)的外墙上,是尼泊尔观音像的重要资料(图8)。

图7 民居大门上的五方佛

图8 加纳巴哈外墙上的108观音像

在各大寺院中,一面八臂的不空羂索观音较为常见,这种观音像与克什米尔的高僧释迦室利跋陀罗(Sakyasribadra,12-13世纪)有关,据说他为了躲避穆斯林的攻击,逃往西藏,途径尼泊尔之时,将不空羂索观音之图像带到这里。他的著作《圣不空羂索观音观想法》也被译成藏文,收入《西藏大藏经[9]。在文献当中,不空羂索头上有阿弥陀化佛,一面八臂,右侧四臂持念珠、羂索、施与愿印、无畏印。左侧四臂持三叉棒、佛经、莲花、水瓶。观音下着白色的多提,腰缠虎皮,左肩搭有兽皮。观音周围,有善财童子、颦眉佛母、马头和度母。金庙二楼佛堂中供有不空羂索观音像(图9),尼泊尔加德满都国立博物馆藏的唐卡当中,也可见这尊观音。

图9 金庙的不空羂索观音

文殊菩萨也是尼泊尔佛教美术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菩萨。文殊菩萨与尼泊尔渊源颇深,传说加德满都河谷原是一片湖泊,文殊菩萨将山崖劈开,湖水流走,加德满都才成为人类宜居的盆地。为纪念文殊的功德,人们修建了斯瓦扬布大塔。从佛教图像的发展历史来看,文殊菩萨的图像不见于犍陀罗和马图拉的早期佛教美术,大乘佛教初期的马鸣菩萨,以及龙树菩萨与其弟子圣提婆的著作中,同样不见文殊菩萨之名。在初期大乘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以及《法华经》当中,文殊菩萨以“文殊师利法王子”之名出现,后来成为菩萨当中重要的一员。观音为救度众生,化现出多种姿态,文殊之形象虽不如观音复杂和多样,但作为最常见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美术中也演变出多种身像。观音菩萨象征着慈悲,而文殊菩萨象征着智慧,手中常持有斩断愚痴和无明的宝剑,具有理性和严厉的一面,在藏传佛教当中,大威德作为文殊菩萨的忿怒形,具有令人恐怖的样貌。尼泊尔的文殊菩萨像当中,名等诵文殊(Namasamgiti Manjusri)最为特别,一面十二臂,其中一对手臂高举于头顶合掌。这种文殊菩萨不见于藏传和汉传佛教,后文还将提到。

图10 乌库巴哈的大塔

图11 帕坦博物馆的财续佛母(www.xing528.com)

尼泊尔大的佛塔中,有时会出现贤劫十六尊,即十六位菩萨。东方为普贤、无尽慧、地藏、虚空藏;南方为虚空库、宝手、海慧、金刚藏;西方为观音、势至、月光、光网;北方为无量光、辩积、除幽闇、除盖障。帕坦市内乌库巴哈(Uku Bahal)的大塔中,出现了这十六尊菩萨,分布在大塔上的四方佛之间(图10)。

(3)女神

佛教中女神的形象,最常见的是度母,度母,梵文Tara,意为瞳孔,在汉译经典中,一般被译为多罗或多罗菩萨,据说她从观音的眼睛化现,能够普济众生。由于和观音的密切关系,在早期造像中,度母经常与观音一同出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提到多罗菩萨,说明在7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度母信仰[10]。在藏传佛教和尼泊尔佛教当中,最常见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

五守护佛母,也是尼泊尔常见的佛教女性尊神。这五位分别为:大随求佛母(Mahapratisara)、大千摧碎佛母(Mahasahasrapramardana)、大孔雀佛母(Mahamayuri)、大秘咒随持佛母(Mahamantranusarini)、大寒林佛母(Mahasitatavati),她们都具有使人远离疫病和灾难的守护功能。五守护佛母的出现由来已久,早晚不一,最初并无形象,只是五种各具功能的陀罗尼。所谓陀罗尼,即梵语dharani之音译,可简单理解为长篇咒文。陀罗尼象征佛法的智慧与力量,本身即具有守护作用。这五尊守护神,作为五篇陀罗尼的神格化,在佛教的历史发展中都曾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她们成为一组则出现很晚。在尼泊尔现存的佛教写本中,常配以五佛或五守护佛母图像的插画。在寺院当中,五守护佛母也是时常被表现的题材。

财续佛母(Vasudhara,也称持世佛母)掌管着财富、宝藏与丰饶,是最有人气的女神之一。印度和尼泊尔的财续佛母常常手持谷穗或者盛有谷穗的宝瓶,三面六臂,身色多为黄色,右手施与愿印,持财宝和数珠,左手持宝瓶、谷穗和经函,游戏坐姿(图11)。财续佛母属于五部之中的宝部,有时额头上有宝生之化佛,财续佛母有时也被作为财神将巴拉(Jambhala)的明妃。度母具有拯救众生的慈悲,而财续佛母主要与现世利益相关联。

在呾多罗佛教当中,瑜伽母(Yogini)是重要的尊神。瑜伽母在11至12世纪之时,逐渐在印度教和佛教当中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尊女神的起源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很可能来自于民间信仰中的低级神灵。加德满都河谷四隅有四尊瑜伽母,分别为虚空瑜伽母(Akhasa Yogini),金刚瑜伽母(Vajra Yogini),剑瑜伽母(Khadga Yogini)和秘密自在女(Gugesvali)。尼泊尔的瑜伽母,左手持嘎布拉碗,右手持钺刀,左肩扛噶章嘎杖。腿的姿态有两种,一种是两足着地,各踏一尊印度教尊神,另一种是左腿高高抬起,右足着地,两腿几乎呈一字。

诃梨帝母(Hariti)也是一位重要的女神,据说她原为女魔,后皈依佛教,成为儿童的守护神,在尼泊尔,也被认为是保佑人们远离天花传染病的女神。

(4)印度教的女神像

尼泊尔的佛教与印度教经常是混合状态,在同一个寺院中,佛教和印度教神祇同时出现是常有的现象。除了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即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出现最多的是各种印度教的女神,尤其是在王宫的寺院中,这些女神像出现频率之高令人惊叹。

印度教女神像当中,有一种组合被称作“八母神”,是常见的女神组合。女神信仰的传统渊源久远,比如大地母神的信仰可追溯至印达斯文明时期,在印度教的发展过程中,三大主神的妻子作为女性力量被强调,在贵霜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七母神”,每位女神都有自己独特的持物和坐骑,以及作为伴侣的男尊。后来拉克尸弥被加入七母神之中,形成八母神的组合。有学者推测八母神有可能形成于印度帕拉时代的比哈尔或者孟加拉,但具体时间并不明确[11]。这八位女神当中,四位的名称来自于相应的男尊,如梵天女、毗湿奴女、大自在女、因陀罗女。与男神不同的是,她们性格凶暴,需要以肉、酒,甚至屠杀动物来祭祀。每位女神都有自己的坐骑,也有不同形式的男尊为伴侣,而且与特定的方位相关联。寺院檐柱上常见这八位女神的木雕,分别位于八个方位,保护着神圣的空间。这八位女神见表1:

表1 尼泊尔的八母神

以上这些特征是相对固定的,但她们所属的方位并不统一。除了宗教美术遗存,加德满都河谷中还保存着古老的舞蹈,其中最有名的是巴德岗的九杜尔迦(Nava Durgas)舞,舞蹈在巴德岗的不同方位以及周围村落上演,节日持续数月。其中的舞蹈角色有:八母神中的七位、象鼻天、怖畏、白怖畏,以及两位守护神西玛和杜玛。届时舞者们会戴上八母神的面具,以宗教舞蹈的形式祈祷幸福和吉祥。这些女神的神龛有时被冠以更加口语化的名字,如加德满都呑迪克尔(Tundikhel)的卡利女神庙通常被称为巴德拉卡利(Bhadrakali)或者露玛利阿吉玛(Lumari Ajima,意为金面包祖母),这些名称多来源于传说故事。

杜尔迦在印度原为民间信仰中的尊神,后被纳入婆罗门教。杜尔迦被奉为自然界创造和毁灭能量的化身,每当恶魔作祟,她总是充当保护人类的角色。杜尔迦也常被尊称为巴噶瓦提(Bhagavati),在图像中最常见的是杀水牛的场景。传说牛魔曾经威胁世界和诸神,杜尔迦施展所有本领杀死了它。每年祭祀杜尔迦最重要的节日是德赛节(Dasain,尼瓦利称Mohani),这天有无数的水牛被宰杀,祭供给这位女神。塔雷居(Taleju)是杜尔迦的另一种称呼,也是杜尔迦化身的一种,属于国王所有,据说塔雷居的真言可以确保国王的权利,所有祭祀塔雷居的寺院都建在皇宫(图12)。

活女神库玛丽(Kumari)属于尼泊尔独特的宗教文化,与女神塔雷居关系密切,她不接受动物牺牲供养,与八母神中的库玛丽也不同。库玛丽是个无瑕疵的小女孩,在月经初潮之前被奉为女神。皇室的库玛丽,必须出自佛教种姓,即金刚阿阇梨或者释迦家族,佛教徒认为她是金刚亥母,印度教徒认为她是印度教呾多罗女神。在德赛节(Dasain)以及其他与王宫有关的仪式之中,库玛丽被王室尊崇为塔雷居。库玛丽每年也会出外巡游几次,供公众膜拜。

印度教中等级较高的男神均有配偶,这些女神在加德满都河谷被普遍信仰,有些女神只接受素食供养,如萨拉斯瓦蒂(Saraswati)是学问的女神,也是梵天的妻子。在尼泊尔,她的功用与文殊类似,在一些寺院当中,也可见文殊与萨拉斯瓦蒂被一同供奉,如加德满都的薄伽梵巴哈(Bagawan Baha)当中就存在这样的实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