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艺术在尼泊尔的存在方式-研究发现:尼泊尔佛教艺术形态分析

佛教艺术在尼泊尔的存在方式-研究发现:尼泊尔佛教艺术形态分析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艺术在尼泊尔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佛教寺院。在当今的尼泊尔,巴哈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与我国的寺院不同,尼泊尔的寺院装饰构件多数在室外。北印度在12至13世纪遭受穆斯林的攻击,逃亡而来的艺术家为尼泊尔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尼泊尔与西藏关系密切,从9至17世纪,西藏的绘画受到尼泊尔的强烈影响,在17世纪之后,随着呾多罗密教的流行,西藏的佛教艺术又开始影响尼泊尔。

佛教艺术在尼泊尔的存在方式-研究发现:尼泊尔佛教艺术形态分析

佛教艺术在尼泊尔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佛教寺院。尼泊尔的佛寺,多被称为巴哈(Bahal)或者巴黑(Bahi),其发音从梵文Vihara(寺院)一词而来,由于尼泊尔人常将V发成B的音,因此误读至今。巴黑原本多位于郊外,是出家僧侣居住的僧院,后来由于城市的扩大化,巴黑也被囊括在城市之中。巴哈多修建在居民区当中,是尼泊尔佛教在家化之后,僧侣携妻带子,在都市定居之后出现的一种寺院形式。在当今的尼泊尔,巴哈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巴哈和巴黑外观相像,也有一些区别。通常来说,巴黑一般更加朴素,一层有开放的回廊。多数巴哈入口处都有华丽的门楣,但巴黑通常没有。

与我国的寺院不同,尼泊尔的寺院装饰构件多数在室外。较为集中的地方为:门楣陀兰那(Torana)、檐柱、佛塔、曼荼罗台和外墙。也有一些零散的龛像。

图1 印度桑奇大塔四门之一

图2 帕坦皇宫门楣

图3 布巴哈的檐柱

图4 乌库巴哈院落中的佛塔

陀兰那装饰是尼泊尔佛教寺院的特征之一,材质多为铜鎏金或者木雕。在古代印度,Torana指的是带有装饰的拱门,通向神龛或者佛塔,例如桑奇大塔的四门(图1)。在尼泊尔,Torana演变成为半圆形的陀兰那装饰,类似门楣,安置在寺院或者神龛的入口(图2)。佛教寺院的陀兰那约有半数为:正中佛像,右侧为度母或般若佛母,左侧为四臂观音。佛像是佛的象征,度母或般若佛母象征着法,四臂观音象征着僧,陀兰那上的尊神象征着佛法三宝齐聚。(www.xing528.com)

檐柱是尼泊尔建筑上的特殊构件。尼泊尔的建筑,无论是皇宫、寺院,还是民居,基本都是砖石结构,屋顶常为多层,且屋檐较宽,因此屋檐下面需要柱子做支撑(图3)。檐柱通常用娑罗(sala)木制成,这是一种硬度很高的热带木材,曾经生长在加德满都河谷中,现多种植于加德满都河谷以南。檐柱宽扁,通常刻有各种形象为装饰。

图5 布巴哈的曼荼罗台

佛塔在尼泊尔的数量不胜计数,每个寺院的院落当中,都有至少一座佛塔(图4),佛塔有大有小,尺寸并不确定,通常在四方开有四龛,供奉五方佛中大日如来之外的其他四尊,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体量大的佛塔,有时还会在四隅安置菩萨,每位尊神的神龛之上有铜皮装饰的陀兰那,如斯瓦扬布大塔即是典型的例子。

尼泊尔的佛教寺院当中,几乎每个院落都有曼荼罗台。曼荼罗台为石质,表面以铜皮包裹,或有鎏金(图5),铜皮上錾刻曼荼罗图案,多为法界语自在曼荼罗,正中为法界语自在文殊菩萨尊像。曼荼罗台的上方,经常安放金刚杵。尼泊尔的红铜捶揲技术名扬天下,尼泊尔人常以铜皮将寺院外墙和房顶包裹,铜皮上面制作出各种尊神形象和图案。例如帕坦的金庙,外墙上就布满了铜皮打制的各种装饰。

除了寺院之外,一些古老的佛像和雕塑,散见于加德满都河谷的大街小巷,如广场、十字路口、寺院周边等地。

绘画作品不易保存,在尼泊尔几乎没有14世纪之前的绘画,早期绘画主要见于佛教写本。尼泊尔早期的写本是写在贝叶上的,纸的使用从12世纪才开始流行。尼泊尔的写本显然是从印度输入的艺术,受到孟加拉帕拉艺术的强烈影响。北印度在12至13世纪遭受穆斯林的攻击,逃亡而来的艺术家为尼泊尔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尼泊尔与西藏关系密切,从9至17世纪,西藏的绘画受到尼泊尔的强烈影响,在17世纪之后,随着呾多罗密教的流行,西藏的佛教艺术又开始影响尼泊尔。尼泊尔最著名的就是布面绘画,尼瓦尔语叫作抛巴(paubha),梵文叫作帕塔(pata),藏文称为唐卡(thangka)。尼瓦尔绘制抛巴使用的布料,质地比西藏唐卡粗糙,但都用胶和粉质的混合物着色,传统所用颜料几乎全为矿物质,绘画用蛋清和水的混合物罩在表面。尼瓦尔艺术家喜欢用红色和蓝色搭配(图6),也喜欢用绿色和金色,但基本只用主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