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静
张雅静 Zhang Yajing
1980年生于河南省许昌市。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从事藏传佛教美术研究。200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主修佛教美术史。2005年赴日本京都种智院大学任访问学者,从事藏传佛教美术的学习和研究。2006年进入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藏传佛教美术史,200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佛教美术史。
主要研究成果:《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的样式特征与风格演变》(上、下)(《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2006年第3期)、《〈タントラ部集成〉に収録される秘密集会曼荼羅について》(《密教図像》第28号,2009年12月)、《〈续部总集〉中记述的喜金刚曼荼罗》(《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1期)、《清宫藏“白上乐王佛”图像溯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4期)、《曼荼罗构造的形成与图像解析》(《藏学学刊》第8辑,2013年)、《哈里哈里哈里观音图像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1期)、《密教中的八大尸林》(《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究竟瑜伽鬘〉中的四十三尊文殊金刚曼荼罗》(《汉藏佛教美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故宫博物馆藏五守护佛母图像解读》(《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4期)。《清宫旧藏“水月观音”论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5期)。
[摘要] 本文梳理了尼泊尔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总结了尼泊尔佛教美术中常见的题材,对尼泊尔的主要佛教寺院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尼泊尔主要博物馆的状况和重要藏品进行了探讨。在最后部分,本文试对尼泊尔的文殊菩萨,主要是名等诵文殊和法界语自在曼荼罗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资料的公布。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尼泊尔佛教美术的主要特点,涉及图像学和艺术风格两部分内容,兼论尼泊尔与藏传佛教美术的异同。
[关键词] 尼泊尔 佛教美术 寺院 尼瓦尔(www.xing528.com)
本人申请此研究项目的原因,源于中国藏传佛教美术研究中的诸多困惑以及对于尼泊尔佛教艺术了解之不足。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在历史上受到周边佛教文化的影响,如斯瓦特、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等等,都对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斯瓦特、克什米尔与印度的佛教,因遭到外来入侵,从11世纪到13世纪,逐渐停滞了发展传承的脚步,从此尼泊尔的佛教艺术,成为藏传佛教艺术借鉴的主要源头。
众所周知,尼泊尔与西藏在历史上,尤其是佛教艺术史上交往频繁,从尼泊尔公主在松赞干布之时嫁入西藏,尼泊尔工匠就开始了在西藏的艺术活动,直至西藏解放之前,尚有许多尼泊尔人活跃在拉萨和日喀则等地,修塔建庙。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率八十人的艺术家团队,赴西藏修建金塔,后到元大都为元代帝王建寺造像。西藏的高僧,也曾到尼泊尔主持修缮了斯瓦扬布大塔。可以说,整个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尼藏之间的艺术交流史。
然而事实上,我们对尼泊尔知之甚少。国内对于尼泊尔的研究极其有限,缺少关于尼泊尔古代历史的详细出版物,而佛教艺术的研究也尚未展开。国内对于尼泊尔的介绍书籍,除了斯瓦扬布、博达纳特等几个著名景点,对于其历史与文化关注不多。这必然使得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遭遇瓶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这次研修项目,为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通过三个月的考察,我对尼泊尔主要的佛教寺院和博物馆,以及蓝毗尼的佛教遗址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收集了大量尼泊尔佛教艺术与历史的相关图书资料。
尼泊尔的寺院,经常是印度教和佛教的混合形式,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尊神配置,比如佛教中的文殊是象征智慧的菩萨,印度教中的萨拉斯瓦蒂是学问的女神,这两尊像在尼泊尔寺院中有时一左一右同时供奉。其次,在艺术风格的考量上,同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艺术,都体现出相同的艺术面貌,尤其是早期作品,本来存世量有限,即使是印度教艺术,对于研究佛教艺术风格的变迁同样重要。因此,这次的研究与考察以佛教寺院和龛像为主,也包含一些重要的印度教寺院及相关艺术作品。
尼泊尔寺院建筑通常规模较小,墙面和空间布局并不适合壁画绘制,因此不可移动的绘画遗存不多。绘画作品本身保存不易,且尼泊尔的佛教绘画早年大量流失海外,境内绘画资料断层极其严重,加上研修时间并不十分充裕,因此本文主要以尼泊尔境内的佛教寺院和雕塑为主要研究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