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是新西兰的经济、文化、政治、航运和旅游中心,也是新西兰最大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由于其发达的经济,怡人的环境,高水准的生活和迷人的风景,所以奥克兰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奥克兰现有人口约130多万,占新西兰人口的四分之一。奥克兰在新西兰的突出地位也使“奥克兰三年展”成为新西兰最重要的国际艺术展览盛会,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奥克兰三年展”由奥克兰美术馆主办。奥克兰美术馆馆长雷纳·德文波特(Rhana Devenport)认为:“奥克兰三年展”旨在将当代艺术和奥克兰不同社区的人们连接起来,为奥克兰人以及旅游者提供感受国际上最流行的、最成型的艺术家作品与观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一系列的三年展项目创造一个重要的空间,让人们参与其间进行讨论,并有利于创新性研究、知识分享以及观念生产。
奥克兰三年展尽管以“展览”命名,但绝非仅仅是展览,它包含有座谈会、出版物、艺术家讲座、论坛、演出、游学、导览、工作室、家庭事件等多种艺术项目。
从2001年至今,奥克兰三年展一共举办了5届。这5届的主题依次为:“明亮的天堂”(Bright Heaven,2001年)、“公共/私人”(Public/Private,2004年)、“涡流”(Turbulence,2007年)、“在一个热气球里奔跑”(Ride in a Hot Balloon,2010年)、“假如你将生活在这里…”(If You Were to Live Here……)(2013年)。共有来自51个国家的183位艺术家参加了这5届奥克兰三年展。
在此,对规模和内容最为宏大的第五届奥克兰三年展做一简单介绍。
这届三年展的策展人为华人策展人侯翰如。对侯翰如来说,“遥远的新西兰,远在他方的‘那里’……如今可以被视作‘这里’,因为它不再处在世界边缘了。”他敏锐地将当地的地域与归属之争纳入标题“假如你将生活在这里……”由此不难看出,侯瀚如在本次展览上秉承了他既往的对于艺术和城市之间关系的关注。这此三年展志在引起讨论:当代艺术是如何影响城市变形的?当代艺术是如何在艺术家、来访者和“奥克兰人”之间创造出活跃的、有力的、偶然性的互动机会的?(www.xing528.com)
正如侯瀚如2017年接受《第一财经》访谈时谈道:“艺术对于城市改造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即便有,也是虚的。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艺术的功能是对环境进行美化装饰,但是,当代艺术是要讨论问题,美化反而是设计师、建筑师做的事情。”对于侯瀚如来讲,“这里”(Here)是一个不停变化的概念,“生活在这里”(to Live Here)不只是定居在这里,而是在重塑“不停变化的此处”方面发挥作用。
图57 基督城天主教堂
图58 基督城建筑废墟
来自15个国家的46位艺术家和艺术家组合参加了本次展览,展览在奥克兰美术馆以及其他8个地点共同呈现。其中新西兰本土艺术家包括珍妮特·莱洛(Janet Lilo)、塔希·摩尔(Tahi Moore)、彼得·罗宾逊(Peter Robinson),由三位毛利艺术家Saffronn Te Ratana、Ngataiharuru Taepa和Hemi Macgregor组成的北帕默斯顿艺术团体(Palmerst on North artist group)。中国有三位艺术家参加了这次展览:欧宁、阳江组、周滔。其他参展艺术家包括埃米·西格尔(Amie Sigel,美国)、徐道获(Do-HoSuh,韩国)、安瑞·萨拉(Anri Sala,阿尔巴尼亚)、阿洛拉和卡尔萨迪利亚(Alloraand Calzadilla,美国)、克莱尔·方丹艺术家团队(Claire Fontaine,法国)、亚伯拉罕·克鲁兹威力戈斯(Abraham Cruzvillegas,墨西哥)、希利和科尔代鲁(Healy and Cordeiro,澳大利亚)、林明弘/犬吠工房和安德鲁·巴里(Michael Lin/Atelier Bow-Wow with Andrew Barrie,台湾/日本/新西兰)、池田亮司(RyojiIkeda,日本)、阿兰·塞库拉和诺埃尔·伯奇(Allan Sekula and Noel Burch,美国)等。
至于2016年奥克兰为什么没有举行第6届“奥克兰三年展”?答案不得而知。想来这也是很多“双年展”以及“三年展”的宿命。比如国内比较早举办的四川双年展等展览,也是遇到类似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