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摩洛哥马赛克砖:几何力量与审美逻辑

摩洛哥马赛克砖:几何力量与审美逻辑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在摩洛哥得土安的“勒里碣”研究所进行专门的“勒里碣”几何训练。几乎所有摩洛哥的传统阿拉伯建筑中都使用“勒里碣”来装饰它们庭院的地面和墙面。但即便如此,对摩洛哥建筑和工艺美术中最重要的“勒里碣”,无论是

摩洛哥马赛克砖:几何力量与审美逻辑

陈光辉

陈光辉Chen Guanghui

1969年生于山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陶瓷工作室主任、副教授。上海陶艺家协会现代陶艺委员会主任,世界陶瓷学会会员,文化部陶瓷多元信息重点实验室当代陶艺负责人。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98年硕士毕业于美国阿尔佛雷德大学。2002年作为中国陶瓷项目负责人参与由马友友策划,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丝绸之路”展。2003年短期任教哈佛大学夏季课程。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艺展评委。2017年由上海市教委批准成立“陈光辉名师工作室”。

主要研究方向:当代陶艺美学和后现代陶艺研究。主要展览及获奖:

2005:东亚陶艺展,中国美术馆

2006:中国当代陶艺展,中国美术馆

2006:法国Vallauris陶艺双年展. Vallauris,法国

2007:中国当代艺术展,第35届墨西哥赛凡提斯艺术节

2008:第6届中国当代陶艺双年展,杭州浙江美术馆

2011:“Dragon Fire”中国当代陶艺北美巡回展

2011:“Art from Asia-Start from Kyoto”(京都艺大美术馆)

2012:“Encounter of Asian Contemporary”,维多利亚纪念馆,加尔各答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西安大唐西市美术馆

2014:锋韵:中国当代陶瓷及玻璃艺术展,The Wilson,Cheltenham Art Museum

2015:第六届上海美术大展,中华艺术宫

2016:第二届中国当代陶艺大展,中国美术馆,优秀奖

2016:首届中原国际陶艺双年展,河南博物院

2017:第三届江苏紫金奖, 金奖

[摘要] “勒里碣”(Zellige)是摩洛哥特有的陶瓷马赛克,通常呈几何图案。“勒里碣”不仅是伊斯兰式摩洛哥建筑的主要装饰特点,同时也是世界建筑装饰的一座高峰。鉴于几乎所有世界工艺美术史和建筑史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忽略这种北非的艺术,所以本文尝试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寻找“勒里碣”的相关审美和起源,同时也意识到对“勒里碣”的研究需要对伊斯兰和摩洛哥进行混合文化的背景分析和难点分析。为此在摩洛哥得土安的“勒里碣”研究所进行专门的“勒里碣”几何训练。从摩洛哥混合了欧洲、亚洲、非洲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和伊斯兰几何审美的产生作为“勒里碣”研究的文化背景,以摩洛哥特有的伊斯兰建筑“马德萨”和清真寺作为“勒里碣”调研的物理背景,最后回到“勒里碣”的本体研究。随着这一研究思路的展开并通过对在摩洛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的分析,使论文得以以历史信息、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和陶瓷材料、比较文化等学科关联的研究方式来完成论文的写作。

[关键词] Zellige “勒里碣” 摩洛哥 马格里布 伊斯兰 地中海文明 陶瓷 马赛克 建筑装饰 几何 工艺美术

(www.xing528.com)

图1 马德萨二楼走廊

图2 18世纪梅克内斯城门

图3 喷泉的zellige

图4 伊斯兰绘制瓷砖

图5 得土安zellige

图6 交织的zellige

Zellige是摩洛哥特有的陶瓷马赛克,通常呈几何图案。是伊斯兰式摩洛哥建筑“马德萨”的地面和墙面一种特有的装饰特点(图1、2)。这种装饰构架源于遵守伊斯兰教法在装饰空间时避免描绘形象的折衷处理。Zellige是法语词,但直接由阿拉伯语音译而来,指由几何形状的小块陶瓷镶嵌而成,用于装饰墙壁、喷泉、地板等(图3)。之所以使用法文的Zellige是因为没有一个准确的中文名称来称呼这种特殊的混合装饰文化;现有名词里无论马赛克或拼花瓷砖都有自身具体的所指,似乎都无法清晰地表达出Zellige这种既有马赛克的小碎块拼接但又被伊斯兰化的几何图案严格约束着的意味。事实上,Zellige在这里承载了多种认知因素;材料为低温陶瓷材质和铅釉,拼接原理是地中海和罗马式的马赛克碎块拼接,纹样严格使用伊斯兰几何结构和柏柏尔人的星形崇拜,历史上由来自西班牙的穆斯林带入摩洛哥,使用上是受西班牙穆斯林影响的摩洛哥式建筑,等等。这种多元的信息组合使得摩洛哥的陶瓷马赛克除了材料是陶瓷之外,还兼具有欧洲马赛克的拼法和伊斯兰化的几何装饰功能。因为中国对陶瓷名词概念认知中几乎不涉及建筑空间和几何审美,所以无法找到一个特定的中文词来准确表达出Zellige的实际意思。没有对应的中文名称就意味着中国文化中缺少相对应的阿拉伯细腻的几何审美文化。语言表达和翻译在本文一开始就出现了社会学家詹明信就不同语言范式转换时出现的困难:“当尝试对实物或对象进行命名时,术语方面的困难油然而生。……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学的特征是实物的不在场。……首先存在的是各种各样的观点,在它们的帮助下,你随后才可以相应地创造你的对象。”[1]在没有特定中文名称的情况下,笔者直接在文中使用了Zellige的中文音译“勒里碣”。

与典型的伊斯兰建筑瓷砖方砖绘制平贴相比(图4),“勒里碣”看似属于伊斯兰文化但无论尺寸还是排列方式很显然更接近地中海文化圈的马赛克(图5),但从马赛克的角度看似乎又更像是伊斯兰文化的产物(图6),它严格的几何纹样和连续结构与古罗马马赛克中由弯弯曲曲的线组成的各种形象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勒里碣”先由低温陶瓷片烧成后再根据需要由人工单独凿成小块,按照特定设计的几何纹样排列组合后在墙面上和地上铺设而成。后来在得土安开始发展成先在泥片上切出具体的样式,然后上釉烧成,以代替菲斯先烧后凿的模式(图7)。安装完成的“勒里碣”随着视角的变化釉面组合在光线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图8),结合着连绵不断的几何纹样和色彩,形成了摩洛哥伊斯兰建筑最主要的视觉特征。几乎所有摩洛哥的传统阿拉伯建筑中都使用“勒里碣”来装饰它们庭院的地面和墙面。

图7 星形zellige

图8 釉面光泽

图9 格拉纳达阿罕布拉宫

北非马格里布(由今天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南西班牙组成的中世纪伊斯兰帝国)的陶瓷尤其是“勒里碣”不仅影响了地中海国家,也对今天世界建筑艺术影响很大。以至于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罕布拉宫成为世界建筑史上融建筑结构和伊斯兰装饰美学为一体的建筑典范(图9)。但即便如此,对摩洛哥建筑和工艺美术中最重要的“勒里碣”,无论是世界工艺史还是世界建筑史,不是没有涉及任何内容,就是匆匆几笔带过。张夫也先生在《外国工艺美术史》的目录编排中很有代表性,看似和马格里布可能有关的“古代地中海区域工艺美术”“伊斯兰工艺美术”“古代非洲工艺美术”和近现代部分等章节中几乎都没有摩洛哥或马格里布艺术的影子。[2]世界文化和工艺美术的常规定义中,摩洛哥既不属于非洲文化,也不属于亚洲文化,更不属于欧洲文化,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陶瓷学会(IAC)中也没有任何摩洛哥的会员,为什么这种影响了世界的艺术被世界艺术史有意无意地忽略?

我们知道古代东西方的交流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海上以及游牧民族尤其是穆斯林传播的。其中在8-15世纪,由远东到西欧的沟通,特别是从亚欧板块最东面的中国到最西面的西班牙,最直接的通道就是穆斯林的地中海,包括北非。这种欧洲亚洲工艺文化的直接相互影响,同伊斯兰和基督教以及犹太教等文化的直接渗透,使得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前沿地带的摩洛哥文化和艺术先天就被打上一种混合文化的印记,但摩洛哥如何吸收融合不同的文化并转化成自身特有的陶瓷“勒里碣”艺术的转化路径,所有的中英文资料基本只有关于摩洛哥和马格里布通史,没有摩洛哥陶瓷和艺术的直接证据和相关文献,似乎这必须从摩洛哥实地的田野调查中找出些端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