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涉及的学科较多,同时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为了保证设计质量,设计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熟悉设计任务书、广泛进行调查研究、采集项目相关大数据等。
(1)熟悉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提供给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依据性文件,一般包括建设基地情况、建设项目总体要求、建设项目内容组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表3-1)。
表3-1 设计任务书主要内容组成列表
在熟悉设计任务书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认真对照有关定额指标,校核任务书的使用要求和面积等内容。同时,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和分析设计任务书以后,从全面解决使用功能、满足技术要求、节约投资等方面考虑,可以对任务书中的某些内容提出补充和修改,但必须征得建设单位的同意。
(2)广泛进行调查研究
除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资料外,设计人员还应对影响建筑设计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设计资料,其主要内容见表3-2。
表3-2 设计前期调查研究主要内容组成列表
以上资料除部分由建设单位提供和向相关技术部门收集外,其余的还应调查研究。设计人员应调查同类建筑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了解当地传统经验、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及风土人情等,通过分析和总结,全面掌握所设计建筑物的特点和要求。
(3)采集项目相关大数据
建筑师需采集项目相关的大数据,可从功能、形式、经济三个方面采集建筑工程设计前期工作的大数据(图3-1)。
(www.xing528.com)
图3-1 项目相关大数据的主要采集层面
功能类大数据较为常见的是从“人”的层面进行采集。采集人的数据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统计数据,另一个是用户特点。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机构数据以及政府公开数据。用户特点主要来源于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基于互联网(如新浪微博、大众点评、安居客、搜房网等网站)与建筑有关的交互评论类数据。这类数据是需重点采集的数据,对这类数据进行语义分析和情感计算,能够直接获知终端用户对于建筑项目的感受。
形式类大数据较为常见的是从设计建筑物所在“场地”的层面进行采集,采集的场地数据主要来源于由城市大数据沙盘平台所建构的智慧城市数据,它是对城市的中微观领域的细致分析,在内容上包括场地、参照物以及入口分析等。
经济类大数据主要包括初期预算、运营费用以及全寿命费用三个方面。值得指出的是,初期预算可以通过前期介入,运营费用以及全寿命费用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同类型建筑的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使用后评价),从而为项目提供参考与预测作用。
(4)项目调研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归纳
调研后的资料和数据必须经过整理归纳,才能更好地为设计阶段服务。整理工作可以从建筑项目相关的主要属性出发。例如,建筑是处在某个空间、某个时间的被使用的实体,空间对应建筑的在地性,时间对应建筑的历史性,被使用对应建筑的功能性,实体则对应建筑的物质性。我们可以从以下解释中进一步理解这几种主要属性,如图3-2所示。
图3-2 项目相关整理归纳的主要属性
①在地性,是指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等地域条件。南方和北方的建筑之所以在体形和布局上明显不同,受在地性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经过自然的选择,每一个地域都沉淀出了独特的建筑智慧,并反映在建筑的性格上。
②历史性,是指建筑所处的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城市历史演进的变化方向,可从中提炼一些设计线索。历史性并非在每个设计中都需要重点考虑,但在一些项目里的确需要深入调研,比如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项目。
③功能性,是指建筑应对的功能类型。如果项目涉及探讨特定使用方式或行为模式,那么前期准备的调研方法就要量身定制了。
④物质性,是指建筑应对的营造策略。考虑采用当地成熟的建筑材料、建造工法也是在前期准备中需要留意的,很可能会被转译为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以取得文化认同。
除了以上这些建筑自身的属性外,在调研中常常还会再放大一级尺度,从城市的角度去分析场地的交通、密度、肌理、尺度、景观等,这属于用科学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工程项目的现状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