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着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载体单一,并且道德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难以吻合当代学生需求与特质等问题,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影响空洞化。通过显性与隐性教育方式有效结合,遵循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原则,在学科、专业,以及课外的各项教学活动中渗透强化学生的良性道德价值培养。为此,在未来的调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收集相应数据,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形成机制做深入全面的探讨。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

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着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载体单一,并且道德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难以吻合当代学生需求与特质等问题,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影响空洞化。研究发现,传统的思政教育载体,如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培训,学生骨干培训,政策形势宣讲报告会等形式在抑制学生道德失范和价值扭曲等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的成效。相反研究发现,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经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章研究结果带来的重要启示是,未来高校道德教育需要完善传统的教育平台和载体,减少刻板教条的道德宣讲,而是根据当代青年群体的特征与偏好,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自觉运用隐形课程理论,通过比较隐蔽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价值的教育方式。通过显性与隐性教育方式有效结合,遵循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原则,在学科、专业,以及课外的各项教学活动中渗透强化学生的良性道德价值培养。而且,院校需要鼓励学生在各类社团组织中承担组织领导工作,该经历不仅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同时促进学生在领导岗位中形成道德自律的机制。(www.xing528.com)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中指出了外部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作用,但由于数据的局限,在实证研究分析中无法有效考察该层面的影响作用。然而从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检验统计量来看,目前从家庭环境层面、院校环境层面、个体特质层面分析模型的解释力度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暗示了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及社会公众道德取向对于大学生道德价值认知的重要影响作用。为此,在未来的调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收集相应数据,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形成机制做深入全面的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