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促进公民道德思想与行为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是高等教育遵循的传统。大量的研究指出,高等教育不仅需要承担提升学生个体的认知性发展,同时需要强化学生在人际互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方面的心智(Ignelzi,1990;King,1997;Mathisasen,1998)。大学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环境,不仅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提供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传播场所,更是提供价值标准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制度化和政治社会化机构,大学是增进现代价值观念和行为的最强有力的环境(韦丽明,2018)。
在界定高等院校的产出之一,即大学生成就的概念内涵时,美国著名教育学者阿斯汀指出,大学生成就包括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两个维度,其中认知层面包含学科知识、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基础学习技能、学术成就、学位获得、职业成就等;情感层面包括价值观、兴趣、自我认同、态度、信念、院校满意度、领导力、公民意识、人际关系、爱好等(Astin,1991)。其中情感层面的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公民意识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个体的道德认知。
对于高等教育在学生道德认知塑造中的影响作用,可以划分为院校机构特征、相关教学课程及干预手段、院校课外活动和同伴参与、师生互动四大层面。
其一是高等院校的组织特征对于学生道德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马克奈尔(Mc Neel)通过对12所院校的学生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学生道德观存在明显的院校类型间差异。其中从新生至高年级学生,其核心道德价值塑造收益最大的是强调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其次是大规模公立大学(Mc Neel,1994)。而相对于前两类院校,基督教圣经学院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收益甚微。此外研究也发现,对于拥有荣誉称号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遵循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院校的学生群体(McCabe,Trvenio,1997)。该研究意味着,具有高度学术选拔性的高等院校,往往能够在校园内形成优良的学术氛围,而这种组织文化无形中对于学生道德价值的塑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二是高校的教学课程及其他相关干预项目。大学课程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中内隐的思想、价值观念、方法,以及教师的言谈举止也都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生活态度,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研究发现,在商学专业,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学生的道德价值成熟更为明显(Bonawitz,2002)。戴维德(David)调研了81名学生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会计伦理道德教育的效果,结果印证了短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形成学生道德认知的成效(David,2006)。此外,马克奈尔(Mc Neel)等人利用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如果将道德伦理教育元素融入本科生专业课程,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道德认知(Mc Neel,Schaffer,Juarez,1997)。与此相同,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等也强调在通识教育中提供学生思考道德冲突的讨论,将对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积极的影响(Pascarella,Terenzini,2005)。(www.xing528.com)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对于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作用,吴青方对上海某高校商科课程学生的道德行为或决策取向的研究发现,虽然大学课程培养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影响,但由于目前大学教育过度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品质培养,使得高年级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解逐步深化的同时,道德认知水准却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吴青芳,2011)。长期以来,我国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一直是通过“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进行理论灌输,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局限性也极为明显。如相关研究指出,当前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严重脱离(阳智明,陈延斌,2016)。
其三是院校课外活动和同伴参与(extracumcular-peer involvement)对于学生道德价值的影响作用。朋辈群体独特的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途径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并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表现出一种嬗变的特性。莱斯特(Rest)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学生道德伦理认知的发展中,高等院校的课外活动氛围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Rest,Narvaez,1991)。此外芬格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学生的道德认知受到学年、年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亲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与其在学期间参与非正式的社会性课外活动的频繁度密切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学生参加社团会促进学生发展兴趣、锻炼能力和结交朋友(许燕平,郝程光,2018)。此外需要留意的是,部分研究也发现,学生在社团中承担相应的职责(role-taking opportunities)对其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四是师生互动在学生道德认知中的作用。道德认知的强化与成熟同学生的社会互动有着密切关联,其中大学教师是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教师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社会现实和理想的思考、对某些社会变迁问题的理解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如马克奈尔(Mc Nell)的研究发现,就学期间有课外的师生互动经历的学生,其道德价值的发展得分是没有相关经历学生的三倍(Mc Nell,1994)。
然而,由于近年我国高校规模的快速膨胀,学生人数的增多,使教师难以洞察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师生互动机会日趋减少。此外,由于评估机制问题,教师科研压力大,难以顾及学生,大学存在只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的倾向(马向真,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