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的学生支持体系所包含的要素错综复杂,既包括院校的教学生活设施的建设、相关咨询服务的提供,同时也包括院校所开发的相关教学指导活动。本章在比较中美高校学生事务发展取向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支持体系的架构性特征和不同类型院校在学生支持体系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本章的研究发现可归纳如下。
第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依然处于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型时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和学生群体特质多元化趋势的加剧,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界定已从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拓展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化支持性服务。然而,由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和组织架构的约束,以及相关任职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成功转型,其服务功能依然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的需求。
第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学生支持体系的架构可区分为四大核心维度,即校园内提供在充分尊重学生权益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样各类社团活动、保障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设施的充足、从增加自主性和经济保障的视角构建学生学习保障制度、为学生适应高校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咨询服务。
第三,基于聚类分析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支持体系建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四类代表型院校在高校学生支持体系的成熟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特别需要留意的是,即便是其中学生支持体系相对成熟的类型1院校,也没有完全实现在四大核心维度的成功体系建构。这在实证层面进一步印证了,我国高校学生支持体系建设尚处于萌芽和转型阶段,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www.xing528.com)
第四,通过对不同类型院校的组织禀赋和资源配置状况的比较可以发现,学生支持体系的完善与传统的高等院校评价维度,即学术选拔性和资源充足度之间并未形成高度的一致性。相反研究发现,院校在建构高校学生支持体系方面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而言,以“985”“211”院校为代表的“高选拔性、高资源配置”院校分化为类型1和类型3。这表明即便院校拥有高学术选拔性和充足资源,其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学生教学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适应指导的提供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同样,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代表的“低选拔、低资源配置”分化为类型2和类型4。由此反映了尽管这类院校在学术选拔性和资源配置方面并不拥有绝对的优势,但其中依然有部分院校通过制度建设和适应性指导服务的提供,努力构建优质的学生支持体系。该研究发现背后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优质学生支持体系的构建,并非单纯取决于院校的资源充足性和学术选拔性,重要的是需要院校在学生事务工作中改变传统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创新管理运作机制,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当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聚类分析并非完美的数据分组方法,其本质上是根据数据的特征对数据进行聚合性归类,为此对数据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学生对于所属高校的学生支持体系的主观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研究结果反映事实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学生调查数据,从学生视角考察了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生支持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支持体系的实证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收集院校相关的客观性指标数据,另一方面在聚类分析基础上,从各个类别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院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