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说是“单向灌输式”占主导地位。其主要特点,一是将教师定位为活动主体,学生为课堂的附庸;二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教师思维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由此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三是学生被动地获取静态知识和信息,并且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单向的;四是缺乏师生间交流;五是课程教学组织比较简单,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控制力强(潘成云,2001)。此外,也有相关学者通过国际比较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比较,发现我国高校课程教学基本沿袭“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机械接受知识”的课程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材和教学大纲作用,导致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化,并扼杀教师授课的主观能动性;偏重记忆,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教学工具主要停留于教材、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课程考核基本以考试为主,考试范围完全局限于教科书框架,存在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杨惠芳,2003;叶光煌,2007;真虹,2017)。
随着质量提升成为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如何完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凸显。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倡导“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部,2012)。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策略选择。例如,作为研究型大学,“985”工程院校不仅在课堂中积极引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在教学方法方面也积极探索。相关研究指出,这类院校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性教学;
(2)实行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模式;(www.xing528.com)
(3)通过导师制,缩小班级规模等方式,开展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尹宁伟,2012)。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针对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工作场所学习和实习实训环节,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引入学习者中心的理念。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设计学习,从而实现理论和应用的有效结合,并且尝试将相应的职业或专业证书的获取作为学生课程考核指标之一(杨钋,2012)。
陆根书等以凯姆伯编制的“教师教学观量表”为基础,通过高校学生问卷调查,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观的结构性特征。研究发现,教师教学观存在五个维度:(1)教师教学应该激起学生的内在兴趣,关注其学习需求的“关心激励”;(2)教师应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的“学科知识”;(3)教师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问题解决”;(4)教师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的“多媒体”;(5)教师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授知识”(陆根书,等,2016)。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研究者,以及教师开始意识到课程教学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作用,但遗憾的是,在实证层面,现阶段针对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方式展开系统分析的研究积累依然薄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