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可以根据因子得分,考察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特征。该类院校的课程应用性取向得分均值为负值,但在广深性和基础性方面均为正值。这意味着,这两类院校虽然在建构具有基础性和广深性取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方面存在欠缺,但却紧密结合劳动力就业岗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应用性,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形成独有特色。换言之,教学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尚未形成自身的优势,呈现出特色空洞化趋势。
课程体系不是课程的简单汇总,而是对多种学习体验与学习序列的选择,强调整体选择与个体选择、知识的广度与知识深度的结合,由此形成一个不同教育体验相互关联的有机的整体课程结构。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则是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人才发展培养目标以及学习者的需求,建构自身的课程体系,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上根据因子分析提取的三个课程设置导向的公因子,可以理解为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三个核心维度。在此可以根据因子得分,考察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特征。
首先来看研究型大学(包括“985”院校和“211”院校)的课程设置特征。该类院校的课程应用性取向得分均值为负值(-0.073),但在广深性和基础性方面均为正值。由此表明,研究型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广博性和基础性。在知识传授的宽泛性、前沿性、基础性方面,已形成了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课程架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这两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趋同性特征。即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基础性取向和广深性方面皆为负值,但其应用性取向得分均为正值。这意味着,这两类院校虽然在建构具有基础性和广深性取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方面存在欠缺,但却紧密结合劳动力就业岗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应用性,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形成独有特色。(www.xing528.com)
但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市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应用性取向、广深性取向、基础性取向三个维度的因子得分均值均为负值。换言之,教学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尚未形成自身的优势,呈现出特色空洞化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