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面上看是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实际上却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怎样激发学生的配合与参与,如何选择适当的参与载体,如何设置互动热点,如何创新教学手段,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教师面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在课前进行认真思考精心策划;其次要钻研新理论,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注意拓宽知识面;再者要讲究沟通的艺术和控场的能力。
高校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属于成年人,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成人的注意力一般持续集中在10~15分钟,如果长时间进行单调乏味的课堂讲授,很容易思想开小差,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课前充分准备,想方设法增加课程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
参与式教学方法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具体实践活动为主,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改革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高校教师努力提供综合能力,认清学生学习特征与规律,课前精心积累素材、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时注重全面参与和积极互动,课后在课程考核中提高能力考核的权重,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快乐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院校影响力理论框架中,学生个体在各项大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历和参与,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大量实证研究证实学生在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校园参与对于其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供给方,即大学教育影响力本身对于学生发展影响效应的消失。(www.xing528.com)
正如本书第四篇在考察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业参与、校园社会性参与背后的影响机制时,均在不同程度确认了院校课程设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校园的学生支持体系的作用。虽然在当前信息化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时代中,高等教育传授的知识技能,及其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饱受质疑,高等教育的教学核心职能,甚至其合法性也面临挑战,但上述研究印证了,高等院校的教学职能正从两种截然不同路径,发挥着高等教育教书育人、启人心智的作用。在这里,所谓两种不同路径则是,高校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以及学生相关支持服务等各项要素有机整合,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环境,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心智的成熟形成直接影响作用的同时,以学生参与为中介媒体,对学生发展形成间接影响作用。
针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篇将分析视角聚焦高等教育供给方,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支持系统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首先,考察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背后的维度,以及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结构性特征。其次,分析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适用性。最后,针对高校内部提供的各类学生支持体系,分析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