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作为当前国际流行的教学、培训和研讨方法,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的参与式方法是一种国际项目执行方法,具有充分调动项目执行者积极性的特点。一些社会学专家在进行国际援助课题研究时发现,只有让受援地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援助项目取得成功。后来这一理念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不断发展并完善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它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理论依据(www.xing528.com)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心理学的内外激励理论,也就是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即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 Hygiene Theory),该理论应运到参与式教学法中,“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外在激励”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同时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之二是维克托·弗洛姆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弗洛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为了实现目标,人们往往会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的双重作用下,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为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