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资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综述

高校学生资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综述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学生资助在学生发展中的影响效应,汀托解释学生辍学行为的整合分析模型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比恩的研究发现,学生资助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辍学行为,同时也通过相关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持续。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学术研究也出现相应的增长。在有限的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成效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净价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学生资助的实施成效聚焦于降低就学成本、促进

高校学生资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综述

学界关于学生经济资助的研究,通常将学生资助理解为一种财政干预手段,为此既有研究大多基于经济学视角,代表性解释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理论和净价理论(netpricetheory)。

在假设个体行为选择理性化和信息充足性的前提下,人力资本理论基于成本—收益模型,将大学升学选择理解为获得未来预期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投资。该理论认为,教育选择取决于教育的收益率。如果收益率高于融资利率,升学选择则被视为合理投资。而具体教育投资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学费、交通费及相关生活开支等)和机会成本(因为升学所放弃的劳动报酬或闲暇享受),而教育投资的收益则包含经济性收益(主要指高中毕业与大学毕业直接的终生收入差异)和非经济性收益。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中,高等教育的升学选择取决于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率与其他融资利率间的比值,与家庭收入并不直接相关。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学生经济资助的主要功能在于,降低就学成本,提高高等教育升学的概率。作为对于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的修正,莱斯利(Leslie)和布拉克曼(Brinkman)提出的净价理论则聚焦升学直接成本,指出学生资助通过降低高等教育的净价和提升家庭收入,对于学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低收入群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改善效应(ameliora-tingeffects)(Lestie,Brinkman,1987)。然而相关研究也指出,净价理论对于高等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的忽略,则会夸大学生资助的作用性。如2006年,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22903美元,而同年高校平均学费为8055美元,机会成本与学费的比值为2.84:1。这意味着,即便学费价格降低10%,其只能降低高等教育总投资的3.5%(如果在州立大学就读,则只能缩减1.8%)(Goldrick-Rab,etal,2009)。

此外,人力资本理论也开始尝试采用新经济学理论,去解释不同类型资助方式的影响效应。如相关研究改变“风险中性”的假设指出,无偿资助由于不需要学生偿还资助经费,无法对资助学生形成有效监控,因此产生道德风险,无法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形成有效激励。而学生贷款和勤工助学形式,由于使得资助学生面临一定的成本风险,会对其学业表现形成激励效应。因此,父母的无偿资助和助学金则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负向作用(OmB.,Bodvarsson,Rosemary L.,2004).

相对于以上教育经济学领域对于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高校学生研究在资助政策成效分析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传统高校学生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点在于,学生发展理论和学生变化理论。由于上述理论的建构主要基于以中产阶级、全日制学生为主体的,传统高校学生的特征与经历,并且缺乏对于公共政策在学生发展中影响效应的必要关注,该领域研究者较少留意学生经济资助在高校学生学业持续、学业成就中的影响作用(Paulsen,St.John,2002)。但其中需要关注的研究包括,汀托的学生辍学行为研究理论、比恩的学生消耗因果模型和圣约翰的学生升学选择与持续学业的关联性模型。

对于学生资助在学生发展中的影响效应,汀托解释学生辍学行为的整合分析模型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into,1975,1987)。该分析模型将学生辍学理解为,高校学生与院校的学术和社会要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该理论强调,高校的学术和社会要素形成了学生个体的两大承诺(commit-ment),即对于持续完成学业的承诺和对于院校组织的承诺。而在该过程中,学生资助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和大学升学选择。基于该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印证了,学生资助能够有效降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辍学率,使其辍学率接近未获得资助的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水准(Nora,Horvath,1989;Porter,1991)。

以比恩为代表的学者进一步拓展了汀托的分析模型,将学生资助的效应界定为在就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动机、学术和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在这些理论模型中,学生资助具有双层维度,其一是反映学生可使用资源的客观维度,其二是反映学生对于高校就读经费支付难度认知的主观维度。比恩的研究发现,学生资助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辍学行为,同时也通过相关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持续。而这些中介变量包括学术要素、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院校满意度、院校归属感、大学教育效用的认同度,以及对于持续完成学业的承诺(Bean.1985;Bean,Vesper,1990;Carbrera,etal,1990)。卡博雷拉等人的研究则在吸纳汀托、比恩等相关研究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资助在学生持续学业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实证层面验证了资助对于学生学业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的存在(Cabrera,etal,1992)。(www.xing528.com)

圣-约翰(St.John)提出了升学选择与学业持续间的财务关联性分析模型(the financial nexus model)。该模型借助财务要素,将以往研究中处于割裂状态的学生最初升学选择与入学后辍学决定的两大行为进行有效连接,并且关注其中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财务要素对于学生的最初升学选择,以及学生的就学成本及其所获得的资助总额对于其是否持续学业,存在显著影响作用。在考察学生升学选择和辍学行为之间的财务关联性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两大并存的影响要素。首先是学生对于财务要素的认知程度,具体包括是否支付低额学费、是否获得高额资助等,该要素对于学生最初是否做出升学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是财务收支的总额(包括学费、资助、生活成本等),该要素将影响学生是否持续学业或做出辍学的决定(St.John,1994,1996,2005;Paulsen,st.John,2002)。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学术研究也出现相应的增长。然而,既有研究的多数集中于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特别是高校学生贷款的制度设计和国外运作模式的适用性,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实施成效的关注则极为有限。

在有限的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成效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净价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学生资助的实施成效聚焦于降低就学成本、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如哈巍通过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采用基尼系数、资助获得可能性及额度与学生家庭收入之间的相关性等指标,确认学生资助体系对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促进作用(哈巍,2001)。沈华、沈红的研究发现,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而言,获得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者的内部收益率高于没有享受贷款的学生(沈华,沈红,2018)。此外针对学生资助的充足性,相关研究指出,学生资助需求主要集中在低收入、次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但现有资助在总量供给上尚未满足学生需求,存在较大需求缺口。还有来自文化资本积累薄弱的家庭、来自农村地区学生在延迟付费型资助和即时付费型资助的获得比例方面,分别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居住地在城市地区的学生(李文利,2006;杨阳,2018)。同时,研究也指出,在不同类型院校间,学生资助的充足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罗朴尚,等,2011)。

针对学生资助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杨钋考察学生资助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业成绩、院校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并验证了汀托的学生整合理论模型(学生辍学行为解释模型)在中国本土的适用性(杨钋,2018)。然而,这种基于院校影响力和学生发展理论,对于学生资助的影响效应以及影响路径的综合性探讨依然存在着继续深入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