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改革实施之前,我国高校既有的学生选拔机制主要包括以高考为基础的普通招生、保送生、特长生三大主要模式。
作为多元化学生选拔路径之一,保送生制度起始于1988年,是指由指定的中等学校推荐、保举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经高等院校考核同意,免予其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而直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选拔制度。由于近年社会对于保送生制度蜕变为“特权制”的批判与质疑,2001年,教育部对保送生选拔规模、选拔标准和管理方式做出了新的规定。规定将该年度保送生规模压缩控制在5000人,并提高了保送“门槛”,规定只有四类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具有保送生资格,分别为省级优秀学生;获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和全国决赛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国家理科试验班优秀毕业生;13所外语学校(中学)优秀毕业生(与外语类院校对口保送)(郑若玲,2002)。
高校特长生录取制度指的是,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部分普通高校每年录取一些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又有体育或艺术专长的考生。
其中艺术特长生,通过招生院校艺术水准测试,符合普通院校艺术特长生招生要求的考生,可在高考中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www.xing528.com)
我们比较了基于四种不同选拔模式升学群体的家庭社会地位和生源地特征。首先从家庭的文化资本积累状况而言,普通高考招生(简称普招生)中第一代大学生的所占比例接近一半,其次是文体特长生(30%)和自主招生(27%),而相比之下保送生(16%)家庭的文化资本积累处于明显的优势。与此类同,在父代职业地位方面,保送生依然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而自主招生则紧随其后。但在家庭经济资本的积累方面,普招生与其他三类通过多元化渠道升学学生之间呈现出鲜明的收入差距。其中自主招生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升学群体,其平均家庭年收入甚至达到普通招生的1.8倍。
从不同升学群体的生源地分布来看,院校所在地区倾斜度最低的为保送生(6%),其次为普招生(9%),而自主招生和文体特长生中北京生源比例分布达到12%和16%,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所在地区倾斜。而从农村生源比例来看,普通招生中有22%的学生来自农村,而文体特长生中该比例降为11%,自主招生和保送生中该比例仅为7%和3%,反映了农村学生在多元化选拔机制中陷于明显的边缘化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