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高校学生参与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在涉及上述的参与(involvement)、投入(engagement)、融入(integration)概念的应用和实践时,存在着概念间互相替换的混淆趋向。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上述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内涵重叠。对此利萨(Lisa)等人采用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式,为理解上述三大概念之间的重叠与差异提供了重要资料(Lisa etal,2009)。
阿斯汀的学生参与理论和乔治·库恩的学生投入概念,都反映了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投入的总能量。对于两者的差异,阿斯汀认为参与和投入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no essential differences)。他强调,区分两大概念词汇之间的差异可能没有任何价值和必要性,所谓NSSE测量工具的研发最初是在一个小规模委员会的指导下运作的,当时该委员会并没有对参与和投入做出任何显著的区分。对此,乔治·库恩也认同学生参与和学生投入之间存在着概念重叠。他强调学生投入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希望从本质上批判或拓展学生参与概念,从具体测量来看,参与、投入、努力质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乔治·库恩等学者也强调,学生投入概念建构的重要特征,在于将学生投入与院校责任相联系,将学生投入概念引入NSSE学生调查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由此采用了新的方式考察高校教学质量、为院校改革提供相应信息等。相比于学生投入,阿斯汀的学生参与理论并没有对高等院校的努力给予充分的关注。(www.xing528.com)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汀托的融入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与前面的学生参与和学生投入理论之间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区分。相比前两者,融入理论带有鲜明的社会学内涵,并且聚焦学生个体对大学内部规范和价值的接受和共有。针对三个概念术语之间的差异,阿斯汀将之比喻为如同被边缘化的学生,即便他积极参与或投入院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但依然感受在组织中的孤立,并未真正实现融入。部分学者将融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学生参与状况或其意外结果。也有学者将融入定义为学生参与或投入的前提条件,即学生首先必须在组织中感到契合和舒适之后,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参与和投入。而对以上不同的解释,汀托本人则认为,学生参与和投入是一种行为,而学生融入则是一种个体与组织间契合的认知或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