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托的学生辍学互动作用理论与比恩的学生消耗因果模型,两者在很多方面带有明显的类似性。例如,两大理论模型都将辍学理解为,在实践过程中一系列复杂要素互为影响的产物;两大理论模型都强调,学生个体在入学前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将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并且两大模型也都指出,学生持续就学反映了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成功匹配(Hossler,1984)。
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与汀托的学生辍学的互动作用模型不同,比恩的学生消耗因果模型侧重于外部因素对于学生态度和辍学决定的影响作用。汀托模型把学生的学业表现作为学术融入的一个指标,而在比恩模型中,学业成绩变量却被定义为在社会心理过程中的产出变量(Cabrera,etal,1992)。正如学者哈斯拉(Hossler)所强调的,两大模型所关注的问题视角有所不同。在汀托的理论模型中学术融入、社交融入、院校投入(institutional commitment)和目标投入作用于学生持续就学(Hossler,1984)。而在比恩模型中继续就学的意向、院校匹配,以及包括家庭赞同度、转学机会、经济状况、来自友人的鼓励等外部要素被视为促进学生继续升学的重要影响因素。(www.xing528.com)
针对上述两大理论模型的互补和重叠性,卡博雷拉等(Cabrera,etal)学者开始尝试整合两大模型,强化学生持续就学行为的解释力度(Cabrera,etal,1993)。在该模型中,根据先行研究,院校匹配和院校质量被整合为院校归属。卡博雷拉等根据实证研究发现,虽然汀托模型将学业成绩(GPA)被视为学术融入的替代指标,但实际替代性极为有限。为此,在卡博雷拉模型中,学术融入和学业成绩被定义为互为影响的独立变量。此外,经实证研究验证,经济状况、家人或友人的鼓励等环境变量对学术融入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卡博雷拉的整合模型框架有效地反映了个体、院校、外部环境变量在学生持续就学行为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并为高校管理者如何通过学生经费资助、学术指导、心理咨询等相关学术支持服务,提升学生持续就学率,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性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