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的高校教学评估研究,阿斯汀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院校影响力(college impact)理论和(Input-Environment-Outcome)概念框架(Astin,1991)。阿斯汀指出,建构I-E-O概念框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学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所出现的成长或变化,评价各类高等教育环境经历的影响作用。该概念框架可谓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院校影响力理论模型,为此后该领域研究奠定了概念性基石和方向指导。虽然阿斯汀的主张是否能够称为理论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概念框架的提出,为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院校影响力的思考维度。在阿斯汀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院校影响理论和模型,院校影响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NSSE等高校学生调查实施的理论支撑(Pascarella,Terenzini,2015)。
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被理解为三大要素的集合(Astin1970,1997)。
(1)投入(input)要素:指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前所具备的个人特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种族、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父母职业、收入或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学习意愿、教育期望、入学前学术资质、学生已有的学术经历和社会经历等。投入要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产出要素,另一方面通过环境要素间接地影响产出要素。
(2)环境(environment)要素: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主要指相对于未升学群体,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所经历的多种体验和经历。具体包括高等院校特征(机构类型、隶属关系、规模)、院校内的学生同伴特征(社经地位、学术资质、价值观等)、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职业道德、态度)、教学课程(核心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资助、居住形态、专业选择、学生参与(学习时间、课程选修数)等要素。
(3)学生成就(outcome)要素:指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认知性与情感性能力,包括学生大学毕业后体现出的性格、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行为等。学生成就可视为投入与院校环境的函数,这也是高等院校教学的目标所在和功能体现。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丰富内涵,阿斯汀提供了清晰的概念界定,具体将在本章第三节的讨论中做进一步的陈述。
阿斯汀强调院校环境的关键作用。院校环境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广泛多样的学术机会和社会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因为只有学生充分利用机会并参与其中、积极开拓院校环境所提供的机会,才有可能真正促成其自身的变化或发展。阿斯汀结合自身提出的I-E-O概念框架和佩斯(Pace)的学生努力的质量(the 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学生参与理论。学生参与理论强调,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学得更好,学生学习就是学生参与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所投入时间越长,付出的努力和精力越多,收获则越大。学生参与理论的五大基本假设包括:
(1)参与要求学生在心理与生理上的投入;(www.xing528.com)
(2)参与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性过程;
(3)参与具有数量与质量上的特性;
(4)学生发展与其参与的数量和质量直接相关;
(5)任何教育政策或实践的成效评价必须基于其有效促进学生参与的能力(Astin,1985)。
也就是说,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成效的重要尺度在于,高等院校是否能够构建优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参与机会,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参与,最终提升包括学业成绩在内的学生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