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010年)
(自治区人事厅一九九八年一月九日)
为了进一步加大我区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力度,提高人才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促进我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人事部的要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规划,制定《广西人才资源开发规划(1996年—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中所称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员。
第一章 广西人才资源现状
一、人才资源总量和结构状况
(一)人才资源总量
到1995年底止,我区人才总量已达126.5万人(不含中央直属驻桂单位人才,下同),比1985年增加了2倍,平均每年以11.5%的速度递增。如按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划分,其数量分别为:16.8万人(全国为528万)、93.9万人(全国为2705万)、15.8万人(全国为445万)。如按所有制形式划分:全民所有制单位人才资源总量为114.2万人,集体所有制人才资源总量为5.6万人(含股份制企业1.4万人),乡(镇)企业人才资源总量为4.6万人,私营和三资企业人才资源总量为2.06万人,分别占人才资源总数的:90.3%、4.4%、3.6%和1.7%。
(二)人才资源结构
1.学历结构
在我区现有人才资源中,1995年研究生学历2346人,占0.19%;大学本科105171人,占8.35%;大学专科247535人,占19.55%;中专513424人,占40.51%;高中及以下396129人,占31.4%。具备中专以上学历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68.6%,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2.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看,1995年人才资源总数中35岁以下59.9万人,占47.34%;36至45岁35万人,占27.74%;46至54岁22.3万人,占17.66%;55岁以上9.2万人,占7.26%。人才年龄断层现象逐渐消除,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正在形成,54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比例高达92.5%。
3.能级结构
到1995年,在我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中,具备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2.76万人,20.67万人,70.47万人。比例为1∶7.5∶25.5,高能级人才显著增加。截至1995年底,全区共选拔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1人,省(区)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9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78人,自治区级优秀专家204人。
4.布局结构
(1)人才地域分布
从地域拥有人才数量看:南宁、柳州、桂林等3个市的人才较为集中,3个市的人才总数占全区人才总数的40.5%,而3个市的人口和从业人员总数分别占全区人口、从业人员总数的12.8%和26.2%。南宁市为省会城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仅南宁市的人才数量(含区直单位)就占全区人才总数的29.2%,形成了全区人才汇集的中心。柳州、桂林两市历史文化悠久,经济、教育均较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对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桂东南为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北海市为全国14个最先开放城市之一,人才相对比较集中。
从地域面积人才密度(人/平方公里)看,全区平均为5.3。南宁市为36.8(含区直单位人才总数),桂林市为14.4,柳州市为14,北海市为11.6。相对而言,这几个市的人才密度比较高些,其余地、市均在全区平均线附近或以下。其中,柳州地区2.6,河池地区2.4,百色地区2.2,人才密度较低,这与其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有关系。
从地域人口人才密度(人/万人口)看,南宁市为1351.5(含区直单位人才总数),桂林市为461.5,柳州市为433.4,梧州市为385,防城港市为302.9,北海市289.5,其余均在全区平均数(280.9)以下。
地域职工人才密度(人/万职工)反映了各地区职工的整体文化与技能素质。从我区实际情况看,南宁市较高,达7372.5,其他城市则较低,指标约在2000~3300之间。一些边、山、穷地区因职工总数少而使得职工人才密度相对偏高。如百色、河池两地,指标分别达356.8和3525.4。百色、河池两地较高的职工人才密度,将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一大优势。
地域从业人员人才密度(人/万从业人员)这一指标,对于考察地域人才资源的素质,分析某地域人才对该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观察地域人才作用的发挥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我区地域从业人员人才密度,南宁市2550.7,桂林市824.6,柳州市762.6,梧州市606.3,防城港市541,此5市指标相对较高。其余均接近或低于全区525.4的平均水平。
(2)人才产业分布
1995年我区人才资源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之比为1∶2.7∶9.8(第一产业93775人,第二产业252217人,第三产业918613人),而1985年此3个产业人才数之比为1∶1.5∶4.5(第一产业30479人,第二产业47025人,第三产业136452人)。经过10年的发展,1995年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人才比例明显提高,其中教育、文化、卫生、科研等领域,属人才富集产业,第一产业人才比例明显偏低,农、林、牧、渔人才资源极端贫乏,通过从业人员人才密度(人/万从业人员)上可明显看出来:
1995年广西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人才密度情况
(3)人才行业分布
从同行业人才集中系数(行业人才占全区人才总数的百分比,%)和行业职工人才密度(人/万职工)两项指标来分析广西人才行业分布现状:在行业人才系数指标下,文教卫(46.0)、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19.9)居前两位,在行业职工人才密度指标下,文教(7550人)、体卫(6834人)、科技(2269人)居前3位。商业、饮食业、旅游业也显示了较高的人才集中系数(达8.5%,居各行业第四位)和职工人才密度(1601人,居各行业第5位)。
(4)人才层次分布
我区人才在自治区、地区及地级市、县及县级市、乡(镇)的分布量分别为:11.9万人、30万人、52.8万人、31.8万人,四个层次分布的数量之比为1∶2.51∶4.43∶2.66。从农业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卫生技术人才和教育人才分别在自治区、地区及地级市、县及县级市、乡(镇)四个层次的分布看,前三类人才过于集中在县及县级市以上层次。其中,农业技术人才在县及县级市层次以上约80%,在乡(镇)只有20%,工程技术人才在乡(镇)则更少,仅占4.5%,卫生技术人才在乡(镇)也只占16.6%左右。
二、人才资源开发状况
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人才队伍的壮大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人才队伍发展对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1985年我区专业技术人员人才为42.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81余亿元(当年价,下同),到1995年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到93.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666亿元,与全国同步提高,人才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
(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中级专业职称人数1995年比1985年分别增加了38倍和13.2倍。研究生、大学生、中专生、高中生以下的学历结构比例由1985年的1∶290.9∶512.5∶447.9变为1∶150.3∶281.8∶168.8,学历结构得以改善,具有研究生、大学毕业学历的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具有高等院校毕业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为28.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八五”期间招工考干的学历层次基点也提高到高中毕业以上,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于“七五”期间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适应我区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人才结构不断改善
“八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技术专家队伍:如能主持完成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具有突出贡献的中年青科学、技术、管理专家队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秀经营者队伍,旅游及其他服务业专家队伍,等等。
(四)我区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高级人才明显不足。一方面是缺少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是缺少具有一流水平的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方面的人才。
人才分布不合理。一是行业分布不合理,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人才占全区人才总量的近二分之一,而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农、林、牧、渔、水利、商饮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的人才明显不足;二是产业本身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地域分布不合理,城乡差别过大,城市人才拥有量明显高于乡村,桂东、桂南人才优于桂西、桂北,出现城镇和发达地区人才相对集中,农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人才短缺的矛盾。
人才使用效益较低。1995年对3571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调查,工作量饱满的占58.18%,正常发挥作用的35.2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才使用不当,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是因为单位对人才不够重视,也有专业不对口现象;另一方面是人才素质不高,主要原因是,一是原来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二是知识严重老化,三是由于人才机制尚未健全,造成人才自身缺乏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进修提高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劳动报酬不合理和工作条件差也是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之一。
上述问题,是人才资源开发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逐步解决这些矛盾,是今后面临的迫切任务。
第二章 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指导方针 和主要任务
一、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www.xing528.com)
(一)“九五”期间人才发展总体目标
到2000年,全区各类人才总量为175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30万人,平均年增长2.2%;集体所有制单位18万人,平均年增长21%;乡(镇)企业15万人,平均年增长21%;私营及三资企业12万人,平均年增长34%。“九五”期间3项指标平均每年增长7.9%,与全国人才规划中平均增长8%大体相当。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8.25%,比1995年的5.2%提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比重(9%)略低。人才占人口的比重为3.8%,比1995年的2.8%提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比重(5.3%)低1.5个百分点。
(二)2010年人才发展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区各类人才总量将达360万。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人才总量平均每年增长7.5%。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14%,比2000年提高5.75个百分点。人才占人口的比重为6.5%,比2000年提高2.7个百分点,接近全国水平。
二、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
坚持人才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规划,2000年我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683亿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000年将达到40%,至2010年将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至2000年将达到10%以上,至2010年将达到20%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我区人才发展必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扎实的服务,把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确保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坚持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主,数量和质量同时抓。针对我区存在人才素质不高,高级、中级人才偏少的问题,今后15年,在加快人才数量培养速度的同时,要大力提高我区现有科技人才素质,加快造就一批能参与国内外竞争的科技带头人和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富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型企业家和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还要加强对高级技师人才的培养。
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结合,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资源。我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畸形分布。要保证各方面的人才需要,解决边、山、穷地区人才短缺的难题,就必须在遵循人才发展规律、体现竞争择优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以实现全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人才向真正需要的单位、地区和部门流动。
坚持自身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大力培养和吸纳人才。要立足区内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大量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层次人才。同时,要在全区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积极引进,吸纳我区紧缺的,尤其是有利于发展我区支柱产业的国内外高级人才,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凝聚力。
三、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抓好人才资源地域布局。要有超前意识和全局观念,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的不同需要,发挥各地优势,提高整体生产力水平。不断缩小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地区间的差距。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地区,要重点培养造就外向型高科技人才,以便发挥出海通道的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桂东、桂东南地区应重点发展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乡(镇)企业管理人才、以加快企业现代化步伐;桂中、桂东北地区,水利交通条件好,山区面积大,旅游资源丰富,应开发培养工业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林果蔗等开发型农业和旅游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桂西、桂北地区,山地多,林业矿产水电储量大,又有南昆、黔桂、枝柳铁路的优势,因而需要吸引和开发培养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及矿产加工方面的技术带头人;沿边地区及中心城市,应重点开发边贸、对外合作、流通、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人才。
抓好人才资源产业布局。人才资源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产业人才开发要重加强农、林、牧、渔业和水利,稳定和发展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走科技兴农、人才兴农的农业发展路子。到200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650万吨,甘蔗产量要达到300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50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31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0万吨,森林面积达到1200万公顷。人才资源产业布局应围绕这些目标的实现来进行。要增加第二产业以及与社会服务、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的人才数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第三产业以及对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诸如水利、能源、交通、邮电通信、旅游业、蔗糖、原材料工业等人才资源布局结构。
抓好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主要任务是人才资源存量结构的优化,即从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分清人才资源的长线和短线,调整长线人才,补充和加强短线人才,以人才相对之多补相对之少,突出保证人才需求重中之重,缓解人才需求急中之急,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区人才资源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学历结构的调整,至2000年我区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大学学历以上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28.5%提高到50%(全国目标);年龄结构的调整,2000年55岁以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比重提高到65%(全国目标);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结构的调整,至2000年妇女人才占人才总数比重增加到妇女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相适应的水平,少数民族人才占人才总数比重亦应达到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区人口比例的水平;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人才结构调整的任务是,精简机关、压缩事业,增强企业。
抓好人才培训。重点放在在职人员教育和培训,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上。在职人才培养,主要是抓好国家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组织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轮训。至2000年,当年接受继续教育人数要达到人员总数的50%(全国目标);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是通过加大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确定的2000年培养目标的实施力度来保证。
抓好人才资源配置。主要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和机制,加强人才市场的法制建设,大力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集约增长。力争到2000年,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人才占有量由1995年的13.2人降低到12人。
第三章 人才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要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全面实施“科教兴桂”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尽快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促进人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人才资源整体素质
在“八五”时期的基础上,继续转变人事管理方式,把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上来,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人才资源开发范围从全民所有制扩大到全社会,人才管理的重点由人才数量转到人才素质。今后我区人才资源开发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一是通过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的实施,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深度,重视各类高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高级人才,同时注重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准备工作;二是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广度,拓宽人才资源开发领域,调动国有单位、社会闲散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离退休人才等的积极性,创造现有和潜在人才成长的环境,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后调整工作,保证人才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其专长,要在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形成以现有人才为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发体系,努力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队伍。
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培训力度,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快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的步伐。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生源的地域、产业、行业结构,改革高校和中专培养“干部”、毕业包当“干部”的旧模式,打通毕业生通往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路子、促成学校与市场的衔接。
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我区选择部分院校与专业,指导或鼓励他们与国外有关机构和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合作办学,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扩大人才培养渠道,增加人才产出。
逐步打破各类学校、各科系、各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兼容,发挥各自优势,走联合协作培养具有多才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路子。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全面开展继续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充分发挥各大中专院校、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各部门各系统下属的培训中心的作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提高专业技能的岗位培训和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逐步建立起计算机考级和外语考级制度等;鼓励和支持培养对象在重大生产项目、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中承担重任;鼓励和支持培养对象到社会上去找项目,到市场中去选课题,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实施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重点作好农、林、水利、渔、牧等第一产业的人才培训工作,扩大金融保险、对外经贸、高级财会、公用民用建筑、旅游、商业等专业招生数量,注重培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急需人才等。
加强国(境)外培训和国际智力引进与交流工作,多渠道选派出国留学生,重视选派回归率高的中青年以上人员出国深造;选派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到国外大公司、大企业、科研机构进修、考察或到海外设立的科研、学术、商务基地从事科学试验等等。要通过种种可能的途径来培养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规范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强化人才市场机制,健全人才市场功能,合理配置、开发人才 资源
完善、健全与人才市场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人才流动,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继续教育、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运作,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 权益。
完善自治区、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三级人才市场网络,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骨干的人才信息网络,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广西人才交流中心大楼,逐步形成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法规配套、信息灵敏、指导及时、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 体系。
加大软件建设力度,完善宏观调控、人才交流、信息交流、人才评价、人才培训、人事仲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功能。
理顺人才市场与培养单位、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等外部关系,完善协调机制,使人才能够在公开、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合理流动。
大力扶持与人才市场相配套的中介组织,拓展人才需求渠道,维持人才市场秩序,规范和优化市场环境。
在加快建设集市式的有形人才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无形人才市场,打破本位观念,实现与其他发达地区人才市场联网,积极探索与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人才资源共享的新方式。
四、加强对人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成果运用
对人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研究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内容和范围、形式和方法,探索人才的供给与需求、配置与效益、培养与使用等问题和对策。
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与人才队伍增长的关系,分析比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长的比例模式,寻找各类人才增长的平衡点。
探索人事工作尽快摆脱计划经济统分统配模式的路子,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满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研究跨世纪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探索培养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队伍的措施和对策。
研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市场相衔接的问题,疏通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基层、重点工程以及工作需要的行业施展才干,加强对招生工作的市场引导,控制源头,调整专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措施,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我区的科技进步、经济腾飞以及社会的进步与繁荣都必须依靠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务必把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区社会和经济的稳步 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