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文彩创侗戏:五溪漫话,百年侗戏之精髓

吴文彩创侗戏:五溪漫话,百年侗戏之精髓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传吴文彩为了编创侗戏,前后三年时间,喜怒无常,装疯卖傻。乡亲们哪曾知道,吴文彩以侗音记汉字的形式,以辰河戏的传统剧目《朱砂印》《二度梅》为蓝本,编写出了以侗语演唱的《李旦凤姣》和《梅良玉》两个剧本。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吴文彩编创的侗戏剧本,发扬了侗家人擅歌唱的特点,以唱为主,极少道白。吴文彩创演的侗戏,深得侗胞喜爱。侗戏诞生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为侗族群众所喜闻乐见。

吴文彩创侗戏:五溪漫话,百年侗戏之精髓

清乾隆、嘉庆年间,随着五溪经济的发展,聚居在贵州黎平一带的侗族人,与周边汉族地区的交往日渐增多。他们有的人砍自家山林木材,投入到经营活动中,而更多的人,则成为河下的排工和水手。他们通过清水江和渠水,到了湖南的洪江靖州等口岸。世代以侗歌为乐的侗家人,在那里见到了辰河戏、阳戏。他们为这些新奇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并通过各种渠道,将辰河戏和阳戏引进到侗区。

道光初年,黎平腊洞有位叫吴文彩的廪生,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文人。他饱读诗书,却又熟知传统的侗歌和琵琶歌。他曾根据《幼学琼林》中的内容,以侗语编唱了古歌《开天辟地》,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后来,他又受到辰河戏和阳戏的启发,决定编创一种以侗语演唱的戏文。

相传吴文彩为了编创侗戏,前后三年时间,喜怒无常,装疯卖傻。他住在一间破旧的禾仓里,整天写呀写,连茶饭也是家里人给他送去。偶尔和人说话,也是所答非所问。人们都说:“文彩疯了。”乡亲们哪曾知道,吴文彩以侗音记汉字的形式,以辰河戏的传统剧目《朱砂印》《二度梅》为蓝本,编写出了以侗语演唱的《李旦凤姣》和《梅良玉》两个剧本。前者叙唐睿宗李旦落难时遇凤姣的故事;后者为杏元和番,梅开二度的故事。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吴文彩编创的侗戏剧本,发扬了侗家人擅歌唱的特点,以唱为主,极少道白。剧本中的唱词,则采取了侗族琵琶歌的押韵方法,即除了偶句的句尾押尾韵以外,前句的句尾和后句的句头要押连环韵,句子的中间还要押腰韵。侗戏的唱腔,则主要是借用了阳戏的曲牌[七字句],吴文彩将它称之为“平腔”。他还根据侗族的民间音乐创造了“哭腔”,用于唱苦情戏,创造了“仙腔”,是剧中神仙的专用唱腔。当时的侗乡,识文断字者极少。吴文彩虽然以侗音汉字编创了剧本中的所有唱词,也只是他自己明白而已,演唱者不可能记得住。为了将剧本搬上戏台,他在戏台上设置了一块称为“戏帘”的布幔。他坐在戏帘背后,前面的演员依照他提示的一句句唱词,在戏台上踩着“8”字线路,来回走动演唱,直到完成全剧的演出。后来,人们称戏帘后的艺人为“掌簿”或“戏师”。这种古朴的表演形式,至今在一些民间的侗戏表演团体中,还仍然保留着。(www.xing528.com)

吴文彩创演的侗戏,深得侗胞喜爱。许多民间歌手,都参与到编演侗戏的行列中。一批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剧目,如《金汉》《珠郎娘美》和《秀银吉妹》等应运而生。相传,吴文彩还将辰河戏的《大红袍》(《白兔记》)改编为《刘知远》,将《三官堂》和《柳荫记》改编为《秦香莲》和《山伯英台》。由同名阳戏改编的《毛宏玉英》也相继出现。凡根据汉族故事编演的剧目,都不同程度地做了“侗族化”的处理。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变成了道地的侗家阿嫂;《山伯英台》中二人的“十八相送”,也变成了两个人的对唱山歌。

侗戏诞生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为侗族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今,侗戏已经在黔、桂、湘毗连的侗族地区广泛流行。艺人们在演唱侗戏之前,都会焚香化纸,念诵祷词,恭请祖师:“阴师傅,阳师傅,吴文彩师傅,日请日到,夜请夜到。师傅到来,马上开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