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靖州书院创始人,倡导文治风尚,至今传世

靖州书院创始人,倡导文治风尚,至今传世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了翁在靖州度过了七年时光。就这样,魏了翁在靖州理政治学,首开境内文治之风。书院为当地培养了第一批举子,在文化落后的靖州,算是破天荒的事。魏了翁一生中,除了在家乡和靖州建立了两座鹤山书院外,晚年,他还曾在苏州建立了第三座鹤山书院,由宋理宗御笔亲赐匾额。时至今日,距离魏了翁来到靖州已近八百年,他创办的鹤山书院,一直薪火相传。

靖州书院创始人,倡导文治风尚,至今传世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二十二岁的他便进士及第。他先是在四川为官十七年,初任国子正,后知嘉定、汉州、眉州、泸州等地。其间,曾解官居父丧,在家乡白鹤山下筑室,创立鹤山书院,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嘉定十五年(1222)了翁奉诏入京,任兵部郎中,后迁秘书监。时宁宗听信谗言,了翁屡谏忠言而不纳。宁宗死,理宗继位。时有史弥远权奸集团操弄政治。了翁再进忠言,却被反诬为“欺世盗名”,于宝庆元年(1225)被连降三级,贬谪到了靖州

魏了翁在靖州度过了七年时光。当时,属于“五溪蛮地”的靖州,是苗、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经济文化落后。设州虽然已“百二十七年”,但“城中不足四十家”,“布髽跣足之风未之有改”。(见魏了翁《答苏伯起》)然这里的民风淳朴,地方官员并没有对这个罪臣贬官另眼相看,而是将他待若上宾。魏了翁因此心情倍感舒畅,来到靖州不久,便沿袭他当年丁忧回乡时的做法,在州城之北的纯福坡,办起了一座鹤山书院,传授经史,教化山民。继而在院内修建了“读易亭”,并在书院左侧另辟“芙蓉洲”,作为学子游息之地。就这样,魏了翁在靖州理政治学,首开境内文治之风。为了保证书院的经费用项,他还在城郊建立了“兴贤庄”,以庄养学。书院为当地培养了第一批举子,在文化落后的靖州,算是破天荒的事。魏了翁专设“鹿鸣宴”犒赏学子,并以诗相赠:“何处何时不产贤,黔中故地夜郎天。虽云地脉元无间,欲破天荒未有先。”大学者在穷乡僻壤建立的书院声名远播,“蛮地”山城一时间成了文化圣地,致使“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笈来学”(见《宋史》本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魏了翁一生中,除了在家乡和靖州建立了两座鹤山书院外,晚年,他还曾在苏州建立了第三座鹤山书院,由宋理宗御笔亲赐匾额。而这三座书院中,最有影响的还是靖州的这座鹤山书院。在靖州,魏了翁远离朝廷的纷争、都市的应酬,可以“终日书案,极天下之至乐”。在这里,他笔耕不辍,完成了《九经要义》一百卷,迎来了他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

时至今日,距离魏了翁来到靖州已近八百年,他创办的鹤山书院,一直薪火相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鹤山书院改名为高等小学堂。今在原址建有渠阳镇鹤山小学。魏了翁当年筹建的“兴贤庄”,也同样长期得到延续。直至20世纪中叶“土地改革”之前,尚有膏火田二十二处,四百八十五丘,每年仍可收租谷七百五十石。(www.xing528.com)

光绪《直隶靖州志》有载:“会同,宋魏了翁,曾游邑之华峰山,手植桂树。”今会同县一个叫洒溪的山冲里,有一棵数人合抱的桂树,相传便是魏了翁当年手植,当地人称其为“魏桂”。每到金秋时节,山冲里,桂花飘香十余里,沁人心脾。20世纪中叶,七百多年的桂树,垂垂老矣,枝叶开始干枯。乡民心急如焚,遂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了一宗称为“打保福”的仪式。上百乡民聚集于“魏桂”之下,每人将自己的阳寿,或三年,或五载,捐奉给桂树,且具结文书,签字画押。说也奇怪,自此以后,桂树枯木逢春,竟然绽出了新芽。直至今日,桂树年年花开满枝,香飘四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