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李白的诗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的是他的好友,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王昌龄,谪贬到了五溪腹地的龙标。龙标曾为黔阳县城,现今是洪江市治黔城镇。
说起王昌龄,必然会想起他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中的芙蓉楼在哪里?一说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市东);一说在龙标,即今黔城镇。按诗中说的“夜入吴”,应该是在吴地丹阳;按诗中说的“楚山孤”,王昌龄另有诗句“溆浦潭阳隔楚山”,溆浦和潭阳(龙标)隔着一座楚山,即今天的雪峰山,则应该在黔阳。今黔城镇的芙蓉楼,位于城西沅水与水交汇处,嘉庆二十年(1815)由黔阳县令曾钰主持新修。在此之前的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叶梦麟曾在城东门外建过一座芙蓉楼,后颓圯。更早之前,唐代龙标芙蓉楼的具体情景,文献无证,就更难知究理了。今仅知直到明代末叶,这里仍有芙蓉楼存在。其时,有一位江西新城人,名叫邓渼,天启年间,曾任佥都御史,因忤魏忠贤,被贬谪到贵州镇远。据多种文献记载,他在此期间,曾著有《水集》和《芙蓉楼集》。《水集》尚存于台北图书馆,《芙蓉楼集》惜已佚。他所写的芙蓉楼,应该就是后来黔阳的芙蓉楼。
王昌龄是于唐天宝七年(748)受到奸相李林甫的陷害,以“不矜细行,谤仪沸腾,博才傲物,直言犯上”的莫须有罪名,由江宁丞贬龙标尉的。到天宝十四年(755),他离开龙标回归故里,道出濠州时,为濠州刺史闾邱晓所杀。诗人在龙标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七年。期间,王昌龄虽处逆境,却依然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创作了大量的诗作。他在《龙标野宴》一诗中写道:“沅溪晚夏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特别是本文前述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更是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名句,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为后世所景仰。(www.xing528.com)
王昌龄在龙标任县尉期间,生活简朴,廉洁奉公,深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爱戴。乾隆《湖南通志》说他“往返惟琴书一肩,令苍头拾败叶自爨。溪蛮慕其名,时有长跪乞诗者”。民间相传,乞诗者为一苗女,王昌龄送给她的诗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黔阳民间广泛流传的这首诗,《全唐诗》里是找不到的。另有“王昌龄与芙蓉仙子”的传说,倒是说出了黔城芙蓉楼的由来。说的是龙标城的沅水、水交汇处,曾有一座临江楼。王昌龄就住在这里。原来他任江宁丞时,那里有一座芙蓉楼,种满了木芙蓉。他曾与夫人在芙蓉花下,吟诗作赋,恩爱无比。不幸的是,在他被谪贬的同时,爱妻暴毙。悲痛万分的王昌龄,带着那里的木芙蓉来到龙标,种在了临江楼前。每当芙蓉盛开之时,他睹物思人,好不悲切。不久后,龙标城里出现了传闻,不知什么时候,单身县尉的家里,出现了一个绝色女子,为他做饭洗衣,陪他弹琴吟诗。所有龙标人都心领神会,那女子本是临江楼前的木芙蓉所化,人们将其称为芙蓉仙子。有了芙蓉仙子的陪伴,王昌龄的心境也就变得好了起来。临江楼也就这样被改名为芙蓉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