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斗牛:声援者在陵谷大战中崛起

五溪斗牛:声援者在陵谷大战中崛起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黔东南的苗族和侗族村寨,斗牛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斗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一些民间祭祀中,如“吃牯脏”时,先行斗牛,而后杀牛祭祀;一是在斗牛节中的打斗,各地多有斗牛节,或四月八,或九月九。届时在固定的场所聚会斗牛。斗牛的起源,苗族和侗族说法不一。斗牛的交易,尤为隆重。交接日,卖主设宴待客,并为牛梳妆打扮,额束金牌,项戴银圈,俨若嫁女。

在黔东南的苗族和侗族村寨,斗牛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斗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一些民间祭祀中,如“吃牯脏”时,先行斗牛,而后杀牛祭祀;一是在斗牛节中的打斗,各地多有斗牛节,或四月八,或九月九。届时在固定的场所聚会斗牛。

斗牛的起源,苗族和侗族说法不一。

苗族是蚩尤的子孙。古时候的“蚩尤戏”,又称为“角羝戏”,是“头戴牛角而相羝”(见《述异记》)。蚩尤戏被认为是古代以斗牛为素材的艺术表演。在黔东南清水江、水流域的苗族村寨,生活中的斗牛,通常都可以随处见到。台江苗族有这样的传说,牛很久以前就是人类的好朋友,原本是没有角的,是苗族人的始祖昂姑太婆,在牛头上安装上两只犄角,牛才变得这样骁勇无比。于是,世上也就有了斗牛。是昂姑太婆兴起的斗牛节,给苗家带来了千年兴旺,万代昌隆。

侗族是骆越的后裔。骆越人很早就养牛从事农耕,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从前有位爱牛的老者,养了一头膘肥体壮的牯牛,称为“保家牛”。一日,保家牛路过清水江畔的犀牛潭,惊动了潭里的独角犀牛精。犀牛精上岸与保家牛打斗,从未打过架的保家牛只得仓促应战。它们从岸上打到水下,直打得江水翻腾,天昏地暗。老者犹恐保家牛有闪失,连忙命人潜入水中,用绳子套住双方的脚,将其扯开。据说侗家从此便有了斗牛,有了斗牛节。当牛打得难解难分时,也是采取这样的办法,将打斗的双方扯开。侗家认为,斗牛可以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www.xing528.com)

苗族和侗族斗牛时的情景,大致是相同的。清人刘锡蕃的《岭表纪蛮》曾有记述:“……斗日,远近男女无不盛装艳饰,集合观战。是时,两寨民众吹铜号、鸣芦管、鸣铁炮、张伞盖、列旗帜、严队伍,拥牛入决斗场……两牛相见,怒不可遏。由是交角决斗,威猛奋发。观众鼓掌呐喊,声震陵谷,移时而胜负分。有败逃者,有战死者,亦有两皆阵亡者。胜者兴高采烈,取红毡披牛身,取银角套牛角,以红鬃为彩,红绫结球,系于牛之项尾两部。炮声震天,送牛回寨,欢歌会饮,庆贺大捷。败者气色沮丧,牛不战死亦必杀,以泄愤。”斗牛中阵亡的牛,皆被作为英雄对待,予以厚葬。阵亡牛的双角,苗人将其悬挂在长老的堂屋里,侗人则将其悬挂在鼓楼的立柱上。

参与打斗的牛,有两种情形。一是耕牛兼斗牛,为一家一户所有。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有打斗时才去参与打斗。一是专为打斗而饲养的牛,这种牛经过精挑细选,为村寨或家族所共有,交给富有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平时不事耕作,只在有打斗时才出征。

挑选斗牛十分讲究。上等的斗牛,一定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两只眼睛要圆要凶,鼻孔要粗大,舌头要带黑斑点,尾巴要长,尾根要大。对于牛身上毛旋的多少和部位,更有许多特殊的讲究……斗牛的交易,尤为隆重。价钱议定,择日迎归。交接日,卖主设宴待客,并为牛梳妆打扮,额束金牌,项戴银圈,俨若嫁女。斗牛平日里要精心喂养,饲料中要掺和猪油和蜂蜜。到了斗牛节那天,要用糯米饭将牛喂饱。打斗前,还要用偏口竹筒喂上一二两米酒,为牛壮胆提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