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中游古辰州所属的今沅陵、辰溪、溆浦、泸溪、古丈等县,住着一个族群——瓦乡人,总人口约四十万。他们自称“果熊”“仡熊”,有自己特有的语言,与通常的苗语有所不同,人们称其为“乡话”。现今被认定是苗族的一个分支。瓦乡人聚族而居,世代以农耕为生。《辰州府志》有载:“十月……望日农家祀五谷神,曰‘降香’。”这里所指的“降香”,便是瓦乡人的特有的习俗——跳香节。
瓦乡人跳香,是一种农耕民族的祭赛活动,是一年之中祈丰稔、禳灾疫最隆重的仪典。这种主祭五谷神的仪典,同时还敬奉傩神东山圣公、南山圣母和他们的祖神盘瓠、辛女。
瓦乡人多聚族而居。跳香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地域范围,少至数寨(姓),多至十余寨(姓),乃至数十寨(姓)不等,轮流由各个村寨(姓氏)当庄。跳香在每年农事完毕的农历九十月间进行,为期约一月。跳香由老司(巫师,乡话称“闹沙”)主持。届时,做东的村寨(姓氏)在本寨先跳两三日,然后再前往各个村寨,按照约定的次序跳。旧时,瓦乡村寨大都建有跳香殿(乡话称“太”)。跳香的仪式在殿内外进行。内场祭祀,外场舞蹈。各地的此类祭赛的宗旨一样,做法却不尽相同。这里仅以沅陵一带瓦乡人的“跳香”为例,简述如下。(www.xing528.com)
沅陵一带瓦乡人的跳香,要在跳香殿前用竹篾扎制一座彩门,门额上写有“明香大会”四个大字。跳香的祭台,由十五张八仙桌按照定规堆垒而成。最高处站立着一只由五谷做成的大黄狗,这就是被瓦乡人奉为祖神的盘瓠大王。栩栩如生的大黄狗面前,摆放着供品——油炸豆腐和点着红绿的糯米糍粑。相传,上古时候,洪水滔天,世间的稻种皆被淹没,幸亏黄狗翘起的尾巴上,还沾着几粒稻种,水稻的种植才因此得到延续。瓦乡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祖神盘瓠(大黄狗)的崇敬与感恩。祭坛的前方,高高地竖立起一架刀梯,四周则摆放有十二张八仙桌,每张桌子四面都用红布围着,桌面上,都竖立着呈圆锥状的稻草把子。只听得三声铳响过后,牛角声倏然吹起,“闹沙”手持法器,绕坛三圈,继而登上刀梯,在那里对着祭坛念念有词,对着大黄狗焚香化纸,开坛请神。神事毕,十二张八仙桌下围着的红布里,一跃而出戴着面具、光身赤脚的“三十六神君”。每个桌子上的稻草把子里,则都钻出来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这时,众人便在“闹沙”的引领之下,围着祭坛,围着大黄狗跳起了舞蹈,表演起开荒种地、砍火畬、挖土、播种、锄草、收割等劳动的动作。围观的群众也随之一同舞蹈,同时学起了阳雀、牛、羊、猪、狗、鸡、鸭、鹅的叫声,以体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人们一边舞蹈,一边抛撒起稻谷种,众人纷纷扯起衣襟去接,接得越多越吉利,场面欢快而热烈,这就是“跳香”。
跳香结束后,便是分吃香糍粑、香豆腐,群众尽情舞蹈的狂舞场面,其中尤以吃豆腐最具特色。把油炸好的豆腐,舀到勺子、盆里,吃的人们蹲着,用竹棍、芭茅根、香棍穿挑起豆腐,互相劝吃。还有人用木棍敲响盆沿。此俗为古代祭祀盘瓠的景象。群舞的人们,执梭镖、棍棒、锄头、扁担,模拟狩猎、劳动生产的动作。过往行人,可随意参加吃豆腐,并加入其中,同歌共舞,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跳香节便到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