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头苗的神农祭:民俗活动全过程揭秘

白头苗的神农祭:民俗活动全过程揭秘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村皆为吴姓,民族为“白头苗”。“白头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因妇女喜戴白色头巾而得名。七十多年前,錾字崖村有一种称为“祭神农”的民间祭祀活动。每年秋收以后,村子里就会用会田的出租所得作为开销,来进行祭祀神农的活动。头人则带着三牲祭醴——猪头、一只雄鸡和一条大鲤鱼,到寨子里的凉亭集合,然后一同去“祭神农”。“神农祼祭”在回龙桥、兵书阁与水井之间的空坪进行。一年的“祭神农”也就此结束。

白头苗的神农祭:民俗活动全过程揭秘

錾字崖村隶属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锅冲苗族乡,与通道旧县城,今县溪镇仅一河、一山之隔。錾字崖村的得名,源于村寨附近的山崖绝壁之上,錾刻有今人无法辨认的文字(当地苗胞称其为“天书”)。由此可见这个村寨的古老。

錾字崖村今有五十二户人家,二百七十人。全村皆为吴姓,民族为“白头苗”。“白头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因妇女喜戴白色头巾而得名。錾字崖的村民,至今仍然住在吊脚楼里。寨子里的道路都铺着青石岩板。寨子的中心,曾建有一座凉亭,现已损毁,仅存有清乾隆年间建凉亭时的两块功德碑,字迹虽然斑驳,但仍依稀可辨。錾字崖的村头,有建筑回龙桥和兵书阁,现存清乾隆、道光年间的两块石碑上,记载着两座建筑修建的缘起。此古建筑于2006年被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古村到古建筑群的路途中,还有一口石砌古井,周围铺有岩板。古井水质良好,分为饮用、洗菜、洗衣三个隔间。水井边沿立有清道光年间重修古井的一块石碑。

七十多年前,錾字崖村有一种称为“祭神农”的民间祭祀活动。最后一次“祭神农”的活动是在1947年。参加过这一活动的老人,现仅存二人,即吴思培(1933年生)和吴思安(1923年生)。本文介绍的内容,系依据这二位老人的回忆所得。

早年,依托“祭神农”,錾字崖村里有个“神农会”的组织。神农会何时所建,“祭神农”的活动始于何时,两位老人都说不上来。只知道神农会拥有两亩多田产,称为“会田”。每年秋收以后,村子里就会用会田的出租所得作为开销,来进行祭祀神农的活动。(www.xing528.com)

每年的“祭神农”在何时进行,二位老人说,那时候他们年轻,只知道是由当时寨子里的老人决定的。依据是什么,他们不清楚。只知道是在每年的秋天,天气还不冷的晚上进行。半夜过后,以铁铳为号,寨子里所有的男人,包括老人和能走路的小男孩,都必须起床,不能穿衣服裤子。男人们打着火把,带着五谷(包括稻谷、粟谷、高粱小麦、糁子等)成把的穗子。每人还必须带一把芦笙。头人则带着三牲祭醴——猪头(有时是一头整猪)、一只雄鸡和一条大鲤鱼,到寨子里的凉亭集合,然后一同去“祭神农”。当问起为什么“祭神农”不能穿衣服时,二位老人解释说,神农时代,人类还没有衣服穿。后人“祭神农”,当然也就不能穿衣服。当问起“祭神农”怎么只有男人参加,妇女不参加时,二位老人的解释是,种植五谷是男人的事,妇女当然不参加。

“神农祼祭”在回龙桥、兵书阁与水井之间的空坪进行。祭祀时,没有牌位,也没有神像,只是将五谷和三牲摆在一张石砌的桌子上,点燃香烛,当空遥祭。人们先是吹着芦笙,围绕着供品舞蹈。后来则围坐在水井边沿,由老人领唱,众人帮和,吟唱《神农古歌》,内容为神农帝教民种植五谷,人类得以繁衍的丰功伟绩,大有饮水思源之意。《神农古歌》的吟唱,一直延续到天色微明,众人再次高举着五谷,围绕石桌而行。而后才各自回到家中,穿好衣服。这时,寨子里的女人们才可以起床。女人们起床后,随即烹煮祭品。这天早上,阖寨男女老少宴饮。一年的“祭神农”也就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