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是黔东南苗族人心目中的神树。传说是枫树干和枫树心生出了“妹榜妹留”,译成汉语便是“蝴蝶妈妈”。“蝴蝶妈妈”是苗族的始祖。她生下的十二个蛋,孵化出了苗族的远祖姜央。追根溯源,枫树也就成了苗族人的图腾。黔东南苗族聚居区有一个古老的社会组织,叫作“鼓社”。苗人认为,用枫树制成的木鼓,是祖先灵魂的归宿,也就成了这个组织的核心。当地苗人每十三年举行一次的鼓社祭,人们敲响用枫树制成的木鼓,唤醒祖先的灵魂,后世的子孙便能得到他的庇佑。各地的鼓社祭,有各种不同的酬神活动,如斗牛、赛马、吹芦笙等等。而在台江县的反排村,却有一种伴随着敲击枫树木鼓而进行的酬神舞蹈,即木鼓舞,世代相传,极有特色,堪称苗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瑰宝。
台江县城东南的反排苗寨,住着五个姓氏的苗民二百余户,一千五百余人。翁概溪穿寨而过,北住万、张二姓;南住杨、唐、张三姓。三座风雨桥和十七座木石桥将两岸的村寨连接在一起。村后林荫遮天的山岭,称为起鼓山,是举行祭鼓、起鼓仪式的地方。村中的斗牛坪、议榔坪和一个个晒谷坪,便是苗民击鼓舞蹈的场所。
据当地苗民介绍,反排木鼓舞已相传四十五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鼓主是活动的组织者,由氏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鼓社每次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不同,须经祭师占卜确定之后,由鼓主向氏族全体成员宣布。通常,活动一般都是某天的下午,在鼓主的家中举行。氏族成员一旦接到通知,便纷纷准备鱼、鸡、酒等祭醴,届时,男女老幼皆着盛装,带着祭醴前去祝贺和参与跳木鼓舞。跳时,先由祭师和鼓主到村后的起鼓山举行起鼓仪式,而后回到家中,由鼓主夫妇围鼓而舞蹈,因鼓主家屋内太窄,便移师屋外的空旷地,或是斗牛场,或是议榔坪。跳时,鼓主擂响木鼓,青壮年男子手持马刀,围着木鼓,挥刀而跳;族中的长者,则在外面围成一圆圈舞蹈;年轻的姑娘们,着盛装,佩银饰,再在外面围上一圈舞蹈。在舞蹈的过程中人们互相敬酒,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语。跳木鼓舞被认为是氏族的盛事和重要礼仪。(www.xing528.com)
反排木鼓舞是一种随鼓声而起舞的舞蹈。舞蹈动作随着鼓点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整个舞蹈由五个章节组成:①“牛高抖”,表现祖先由东向西的迁徙,跋山涉水,不畏艰险,日夜兼程;②“牛扎厦”,表现首领带领部落迁徙时的情景;③“厦地福”,表现迁徙时父老兄弟、亲朋好友相亲相爱的情景;④“高抖大”,表现先辈定居苗疆,砍伐山林、开垦田地的情景;⑤“扎厦耨”,表现先辈定居苗疆,渔猎生活的场景。五个章节的舞蹈动作,既有人的农作、渔猎姿态,也有各种动物的活动形象,如插秧、栽茄、打猎,以及鹰飞、鹞舞等等。鼓手是舞蹈的核心,所有的舞蹈动作,都必须依从鼓点发出的节奏进行。舞蹈时,舞者踏着击鼓的节拍,摆动手、脚、胯,甩着同边手,同时通过头、肩、腰、臀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以侧身顺走变化体形,看来不协调,却能和谐统一。通过舞蹈回溯民族历史的辉煌,歌颂先辈的业绩,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充满力量的美感。反排木鼓舞就这样以它独有的舞蹈内容和语汇,以及约定俗成的礼仪化、程式化,成为苗族鼓社祭中的艺术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