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族调年鼓,鼓舞贺新春

苗族调年鼓,鼓舞贺新春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腊月岁末,称“团圆鼓”;正月新春,称“调年鼓”。蚩尤带领部族,击鼓而战,取得胜利;击鼓劳作,合力同心。苗家击鼓歌舞时,将不同的鼓点称为“鼓路”。苗族鼓舞中最有特色的,应首推“猴儿鼓舞”。苗胞击鼓歌舞时,将猴子生动有趣的动作融会其中,故称为“打猴儿鼓”。“猴儿鼓舞”经常表演,且最为苗族群众所喜爱。因此,苗族鼓舞通常也被称为“猴儿鼓舞”。旧时,各个村寨技艺高超的击鼓歌舞者,常被拥戴为“鼓王”。

苗族调年鼓,鼓舞贺新春

在《汉书·何并传》的注释中,记载着一种名为“建鼓”的古代乐器:“建,立也。谓植木而旁悬鼓焉。”类似建鼓那样鼓面直立的鼓,现今已不多见,而在五溪苗族地区,却依然保留到了今天,而且在民间还仍然盛行用这种直立的鼓击鼓歌舞。每逢岁末年初,苗家村寨便响起咚咚鼓声,群聚而歌舞。腊月岁末,称“团圆鼓”;正月新春,称“调年鼓”。到了每年的四月初八,群众为了纪念古代苗民起义的领袖亚努,要进行各种活动。白天,人们上刀梯、荡秋千;入夜,围着篝火击鼓歌舞。这种活动称为“踩鼓跳月”。

苗族对于鼓有着特殊的情结。相传,鼓是苗族的祖先蚩尤所创制的。蚩尤带领部族,击鼓而战,取得胜利;击鼓劳作,合力同心。历史上,苗族曾有过七次大迁徙。许多东西都在途中丢弃,唯独一面鼓,却永远形影不离地带在身边。苗族还认为,民族兴旺,靠的是人口的繁衍。而鼓的形状,就如同孕妇的肚子,鼓也就成了民族希望的所在。苗族学者石启贵在他的《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中这样说:“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无以进展,故文化知识较人落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入息,少与汉人接近,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裨益于人生者,仅鼓乐一项。”石启贵对苗鼓的社会功能,做了精辟的论述。湘西苗族的鼓舞,确实是舞出了苗家的精气神。

相传,早年的苗家击鼓歌舞,用的是簸箕大的铜鼓。后来随着铜鼓的日渐稀少,便逐渐改用牛皮蒙制的圆柱形大木鼓了。现今制作这种大木鼓,都必须用十二块木板箍成。据说,这十二块木板,代表古时候苗人的十二个部族,代表十二生肖,也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用红漆涂抹的大木鼓,高约一米五,连同坐架,高达两米。直立于地面,威武雄壮。

苗家击鼓歌舞时,将不同的鼓点称为“鼓路”。苗鼓的“鼓路”达数十种。每种“鼓路”又有若干套不同的打法,可谓千变万化。击鼓歌舞者,按照不同“鼓路”的节奏和情绪,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www.xing528.com)

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女子歌舞时,多体现纺纱、织布、织花带、梳头、摘花、插花等动作,舞姿矫健而柔美。男子歌舞表现霸王举鞭、古树盘根、猛虎坐堂、猛虎下山、狮子滚球等,刚劲而雄浑,且融会苗家的民间武术

苗族鼓舞中最有特色的,应首推“猴儿鼓舞”。五溪苗族居住的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四时花果不绝,是猴子栖息繁衍的好地方。苗胞击鼓歌舞时,将猴子生动有趣的动作融会其中,故称为“打猴儿鼓”。届时,击鼓歌舞者化装成猴子模样,既有一猴独舞,也有多猴群舞。表演“猴子偷蜜桃”“猴子掰苞谷”“猴子倒上树”“猴子捞月亮”等几十种模拟猴子的舞蹈动作,灵巧诙谐,令人捧腹。“猴儿鼓舞”经常表演,且最为苗族群众所喜爱。因此,苗族鼓舞通常也被称为“猴儿鼓舞”。

旧时,各个村寨技艺高超的击鼓歌舞者,常被拥戴为“鼓王”。“鼓王”有男有女,受到人们的尊重。此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