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土家族摆手歌舞:独特创新的缠绵之美

五溪土家族摆手歌舞:独特创新的缠绵之美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酉水流域的湘西、鄂西、渝东毗连地区聚居的土家族,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摆手歌舞。“摆手”,土家语称为“舍巴”,举行摆手歌舞的日子即称为“舍巴日”,是土家族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大摆手”阵容庞大,表现的是土家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参加歌舞的,除了由众多男女青年组成的摆手舞队以外,还有由多名巫师组成的梯玛队,由各种乐手组成的鼓乐队。土家族的祖先为巴人。

五溪土家族摆手歌舞:独特创新的缠绵之美

在酉水流域的湘西、鄂西、渝东毗连地区聚居的土家族,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摆手歌舞乾隆二十八年(1763)《永顺县志》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土家语称为“舍巴”,举行摆手歌舞的日子即称为“舍巴日”,是土家族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

摆手歌舞在摆手堂进行。龙山县马蹄寨、来凤县卯洞等地,至今仍然保存着完好的摆手堂。土家摆手堂均建有神庙,供有土家先祖八部大王、土司王彭公爵主、祖神向老官人、田好汉等神像。神庙前,是一块宽敞的空坪,围以墙垣,与神庙连成一体。每到“舍巴日”,四乡八里的土家群众欢聚于此。入夜,各色灯笼高挂,先由梯玛(土家巫师)主持祭祀活动,而后鸣锣击鼓,众人彻夜歌舞于空坪。这种舞蹈的主要特征,是在走步与弯腰中摆同边手。其动作分为单摆、双摆、环摆、花摆、插摆、摆七步等。“摆手”因此而得名。

摆手歌舞,按照规模和内容,可分为“小摆手”和“大摆手”两种。

“小摆手”参与的范围较小,为一寨或数寨。按活动时间,可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歌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土家的农事和渔猎,如播种、栽秧、薅草、割谷、打谷、晒谷、挖苞谷土、种苞谷、掰苞谷、烧畲、撒小米、种棉花、打猎、钓鱼等。也有表现土家日常生活的,如扫地、织布、打蚊子、擦背、抖虼蚤、打草鞋、打粑粑、绩麻、吹木叶、接新娘、水牛打架等。“小摆手”歌舞的动作优美,形象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气息。(www.xing528.com)

“大摆手”参与的范围广,常由几十上百个村寨联合举办,参加人数常达数千,多时逾万。一般的情形,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歌舞之前,先要由梯玛主持,以牛头、猪头、糯米粑粑和米酒为祭品,在神庙进行祭祀。“大摆手”阵容庞大,表现的是土家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歌舞时,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领头人”,手执五彩布条制成的“绺巾”指挥。参加歌舞的,除了由众多男女青年组成的摆手舞队以外,还有由多名巫师组成的梯玛队,由各种乐手组成的鼓乐队。其中以身披土家“西兰卡普”(土家织锦,以此象征古代的盔甲)的披甲小旗队,最为引人注目。他们每人手执一面镶着锯齿形花边的小旗,或红、或黄、或蓝,色彩纷呈。他们一同摆手而歌舞,远远望去,俨若古战场上摆设的阵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摆手舞蹈时歌唱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人类的起源、部落的迁徙、祖先的英雄故事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记述人类起源的《创世纪》(土家语称《雍尼补所尼》),长达一千二百多行,叙述上古时代洪水滔天,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故事。体现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不愧为流传千古的壮丽史诗

土家族的祖先为巴人。《宋玉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近年有学者研究认为,流传至今的摆手歌舞,便是古代这种“下里巴人”的遗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发掘与整理,摆手歌舞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