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族歌鼟《五溪漫话》:锹里的酸甜歌

苗族歌鼟《五溪漫话》:锹里的酸甜歌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层峦叠嶂之中,苗族是主要居民,也有侗族和汉族杂处其间。时至今日,这种语言仍然是“三锹”地区各民族群众相互交流的通用语言。“三锹”中的上锹和中锹地区的民间,流传着一种以当地酸话演唱的无伴奏多声部民歌,叫作“歌鼟”。茶歌、酒歌、饭歌。苗族人男女新婚第二天,男家需打粑让新娘带回家中作酬谢。新娘担着水行走,要和女伴们同唱“担水歌”,为延长歌唱时间,便有意绕道而行。

苗族歌鼟《五溪漫话》:锹里的酸甜歌

在湘西南与黔东南的交界处,有一个称为“三锹”的地域:上锹与中锹,为湖南靖州贵州锦屏接壤地带;下锹,为湖南靖州与贵州锦屏、天柱接壤地带。“三锹”境内,九龙山、陆家坡、天龙山等群山巍峨,峰峦重叠,其主峰的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宋代文学家苏辙称这里的地势为“山溪重复,道路绝险”(转引自《直埭靖州志》,见《论唐义问处置渠阳事乖方》)。在这层峦叠嶂之中,苗族是主要居民,也有侗族汉族杂处其间。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里和谐相处。这里的苗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与侗人、汉人通婚。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渐相融合。他们还创造了一种共同的语言——“酸话”。“酸话”与汉语有某些相同,却又并不完全相同,不论是汉人、苗人和侗人都能够接受。时至今日,这种语言仍然是“三锹”地区各民族群众相互交流的通用语言。

“三锹”中的上锹和中锹地区的民间,流传着一种以当地酸话演唱的无伴奏多声部民歌,叫作“歌鼟”。按其音乐体裁和演唱场合,“歌鼟”可分为山歌、茶歌、酒歌、饭歌、担水歌和三歌六种。

山歌。“三锹”苗族曾有“养女还舅”的习俗,早年的婚姻多为“姑表亲”。道光十九年(1839)“三锹”地区四十八寨合款议定,不许“舅霸姑婚”,男女婚姻因此获得更多的自由。人们在村头寨尾,用竹木搭建起一座座称为“茶棚”的简便棚子。按照苗家风俗,每逢戊日不能动土时,青年男女便相邀到茶棚,通过唱歌谈情说爱,称为“坐茶棚”。平时,每当夜幕降临时,男女青年相约走村串寨,围坐火塘唱歌,称为“坐夜”。坐茶棚和坐夜时唱的歌,按其名目有《初相会》《盘歌》《把凭歌》《相恋歌》《结伴歌》等,都是唱的山歌曲调,属于同声二声部重唱。唱歌时,低声部先起歌,高声部后进入,歌声悠扬,动人心弦。

茶歌、酒歌、饭歌。“三锹”人热情好客。结婚、祝寿、打三朝、造屋、祭祖、邀约议事等场合,都要摆酒席宴客。百客围坐,以歌助兴。人们喝茶时要唱茶歌,饮酒时要唱酒歌,吃饭时要唱饭歌。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唱这三种歌时,都是由一人讲歌(男声,吟唱),二人和歌(女声,一为领歌,一为拉腔),众人帮和。和歌中的领歌作为起歌,起腔定调,拉腔则为女声二重唱。众人的帮和使气氛变得欢快而热烈。(www.xing528.com)

担水歌。苗族人男女新婚第二天,男家需打粑让新娘带回家中作酬谢。打粑时,新娘要在女伴的陪同下,到附近的水井担水泡米。新娘担着水行走,要和女伴们同唱“担水歌”,为延长歌唱时间,便有意绕道而行。其歌唱的名目一般有“问路歌”“领路歌”“出门好”“夸郎乡”“夸水井”等。除此之外,还有更多触景生情、随编随唱的内容。“担水歌”亦为多声部,唱法与茶歌、酒歌、饭歌大同小异。

三歌。当地苗家有谚:“立夏不唱歌,庄稼长不活。”立夏这天,男女成群结队,走村串寨,唱歌对歌。除了宴饮时唱茶歌、酒歌和饭歌以外,还要唱三歌。三歌者,系由茶歌、酒歌和山歌三种民歌的音乐片段组合而成。演唱形式有讲歌、领歌和领唱,有和歌中的二声部重唱、四声部合唱。三种腔调互相呼应,跌宕起伏,和声别致,旋律优美,连接自如,婉转悠扬,是一种罕见的民歌演唱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