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傩戏:神降傩坛即为戏

五溪傩戏:神降傩坛即为戏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降菩萨,即神降傩坛,便是傩戏。所指的便是这种“杠菩萨”的演唱活动。届时,要在主东堂屋或神庙殿堂扎立傩坛,称为“桃源洞”。杠菩萨的《划干龙船》,便是戏剧化了的“送瘟”。剧中的瘟神,不再是冥冥之中无踪无影的神,而变成了一个名叫游家五娘的实实在在的女子。这一从傩仪变为傩戏的过程,为中国民间戏曲诞生于巫傩,做了最好的注脚。傩戏杠菩萨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五溪傩戏:神降傩坛即为戏

沅水上游及其支流渠水、巫水和水流域,即湖南黔阳、会同、靖州洪江怀化贵州天柱、锦屏、黎平一带,汉、苗、侗、瑶杂处。这一带流行的傩戏,称为“杠菩萨”或“降菩萨”。“杠”即搬演,“菩萨”是对一切神祇的泛指。所谓降菩萨,即神降傩坛,便是傩戏。乾隆五十四年(1789)《黔阳县志》载:“凡酬愿,设位于室,旷处刲豕而烹,巫神戴假面歌舞。”所指的便是这种“杠菩萨”的演唱活动。

杠菩萨的艺人,均为民间巫师。巫师称行法事(傩仪)为“内教”;唱傩戏为“外教”。凡私家为求福(禳病灾)、求财、求嗣等原因,请巫师祈禳、冲傩、还愿,或村寨众人为某神庙做例行祭祀(称“庆庙”)时,均有杠菩萨的演唱活动。届时,要在主东堂屋或神庙殿堂扎立傩坛,称为“桃源洞”。供奉有傩神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的神像。村寨庆庙,神庙里一般都建有称为“万年台”的永久性戏台。私家冲傩、还愿时,则要在傩坛的对面,即主东门前的空坪搭建一座临时性的戏台。

杠菩萨的所有剧目,所搬演的都是傩坛的一位或几位神祇,剧名常冠以“杠”字,如《杠盘古》《杠杨公》《杠阴公》《杠梅山》《杠和利》《杠华山》《杠三元将军》《杠耕田地》《杠勾愿土地》等等即是。也有不冠“杠”字的剧目,同样也是搬演傩坛神祇,如《和神》,搬演的是“三桥皇母”和“三元盘古”;《郎君杀猪》搬演的是杀猪的进宝郎君;等等。它的所有剧目,都与所进行的傩仪关系密切,如在盘古庙中必演《杠盘古》;在杨公庙中必演《杠杨公》。这种情形称为“杠本庙”。

杠菩萨的剧目,情节简单,大都还只是戏剧的雏形。在每出戏的结尾处,剧中人(被搬演的神祇),都要将自己的“出身根本”演唱一通,而后由剧中的角色以所扮神祇的名义向主东赐福。还有一些流行在民间的傩仪,在做了戏剧化的处理以后,衍变成了傩戏,搬上了舞台。久而久之,这些傩戏由于它更能为群众所接受,就取代了原来的傩仪,成为巫师法事的一部分,如《郎君杀猪》就取代了傩仪“上熟”。再如这一带每逢瘟疫流行时,有用纸船或草船送瘟,并在河边将船烧掉,任河水冲走的习俗。杠菩萨的《划干龙船》,便是戏剧化了的“送瘟”。巫师侧转椅子,人在其中,就变成了剧中的道具——一条模拟的“送瘟之船”。剧中的瘟神,不再是冥冥之中无踪无影的神,而变成了一个名叫游家五娘的实实在在的女子。驾着“送瘟之船”的巫师,在戏台上与游家五娘相遇,经过一番较量,巫师最后将“瘟神”送走。这一从傩仪变为傩戏的过程,为中国民间戏曲诞生于巫傩,做了最好的注脚。傩戏杠菩萨是很有研究价值的。(www.xing528.com)

杠菩萨的面具,用香楠或香樟木雕成,分为专用和通用。主要角色有专用面具;通用面具分生、旦、净、丑,供次要角色选择使用。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巫师将戏中的部分角色,改为涂面化妆了。

杠菩萨脱胎于原始宗教,它的表演艺术亦带有浓重原始宗教的印记。它的台步称为“走摆罡”,与巫师做法事时的走步没有多少区别。它的主要唱腔为[傩歌腔]和[巫师腔]。演唱时不托管弦,只在唱段的末句,采用锣鼓帮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