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锦江河畔麻阳花灯:五溪漫话

锦江河畔麻阳花灯:五溪漫话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宋代,麻阳就有了新春观灯的习俗。麻阳人以灯班的红火,作为村寨、氏族兴旺的标志。麻阳灯班的活动都在夜间。早年,麻阳花灯由两个十岁左右的男童扮演小旦“灯姑娘”和小丑“癞花子”。麻阳花灯的音乐由民歌、小调组成,既有来自汉族地区的江南丝竹,如《茉莉花》等,也有当地少数民族的山歌、号子和傩腔。清中叶以后,麻阳开始出现职业和半职业花灯艺人。

锦江河畔麻阳花灯:五溪漫话

早在宋代,麻阳就有了新春观灯的习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述:“辰、沅、靖州蛮……俗亦类土著……上元,则入城观灯。”当时,新春玩花灯还只是城里汉族人的事,苗族人只是观赏者。不知从何时起,苗人也玩起了花灯。《麻阳县志》有载:“山城卢阳(旧县城,今名杜村)位于锦江之上……每年上元初至中元十五为灯火佳节,红男绿女,扶老携幼,锦其衣,盛其饰,扎灯鱼龙而戏之,以花炮灯绕而嬉戏之。笙歌悠扬,鼓乐振之。有二人对舞对唱者,有赋古而扮戏者,有数女手提花篮在一灯头率领下采茶歌舞者。一唱众和,歌声婉转,舞姿队形变化异常。”

早年,麻阳的村寨、氏族多有灯班。每个灯班都有一位热心此道,且有声望的人担任灯头。灯班以祠堂公田中划拨出的“灯田”的进项,作为活动的开销。麻阳人以灯班的红火,作为村寨、氏族兴旺的标志。

花灯祭祀,是灯班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灯班除了人手一盏各式各样的花灯以外,还有一盏村寨氏族专祀的神灯。其中既有苗族神祇,如盘瓠大王、飞山大王等,也有汉族神祇,如南岳大王、灵宝大王等。每年“完灯”,即花灯活动结束,神灯连同所有的花灯全部烧掉,唯独盘瓠神灯不能烧。因苗族以盘瓠为祖先神,盘瓠神灯不可烧。

麻阳灯班的活动都在夜间。出行时,有二人先行开路。一人举姓氏灯,灯上书写堂号,如田姓为“紫荆堂”,滕姓为“南阳堂”等。另一人下帖,通知邻寨,灯班将至。灯班进寨,神灯放下,谓之“扎营”。诸灯在村寨院落聚会,谓之“打圆”,要唱“二十八宿”,将前朝二十八位古人比喻为星宿,为群星聚会,吉星高照之意。随之进行花灯歌舞演唱。(www.xing528.com)

早年,麻阳花灯由两个十岁左右的男童扮演小旦“灯姑娘”和小丑“癞花子”。二人在灯头的歌唱和锣鼓声中表演。只跳不唱,称为“摆灯”,又叫“哑子灯”。清末民初,一改男童跳灯,由成年男子且唱且跳,载歌载舞,称为“跳灯”。花灯的曲目,一些没有情节,如《数蛤蟆》《十二月采花》《雪花飘》等,称“武花灯”,属于歌舞;一些有简单的情节,如《乌龟讨亲》《盘花》《扯笋》等,称“文花灯”,属曲艺范畴。麻阳花灯的音乐由民歌、小调组成,既有来自汉族地区的江南丝竹,如《茉莉花》等,也有当地少数民族的山歌、号子和傩腔。花灯的歌舞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小丑的表演,以身体呈骑马桩,两脚梭跳而移动的“矮子步”最有特色;小旦的表演,则是以腰为轴心,摆动身体,扭身摇头。演唱时,小旦右手执折扇,左手持手帕;小丑则双手持折扇。他们变化多端地舞动折扇,组成一个个称为“套子”的身段组合,如“丹凤朝阳”“鸳鸯戏水”“双手种油麻”“猴子观花”等,通过这些“套子”的连缀,表现曲目的内容。

清中叶以后,麻阳开始出现职业和半职业花灯艺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聂榜榜和张冒冒。他们都是巫师班里的巫师,既冲傩行巫,又演唱阳戏、花灯和傩戏,尤以花灯演技为最高。

1958年以后,麻阳花灯艺人经过多年努力,已将原属于歌舞和曲艺的麻阳花灯,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剧种麻阳花灯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