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杨扁担挑白米:五溪漫话

黄杨扁担挑白米:五溪漫话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花灯歌舞之乡”的美誉。说的便是秀山每年正月新春的花灯表演。秀山花灯由一旦一丑演唱,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癞花子。“崴步”是秀山花灯的基本舞蹈动作,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扇子和彩巾,是秀山花灯最主要的道具。“崴步”与“扇花”“手中花”的协调配合,构成了秀山花灯鲜明的艺术特色。秀山花灯最著名的曲调是《黄杨扁担》,享誉四海,蜚声中外:“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酉州……”

黄杨扁担挑白米:五溪漫话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花灯歌舞之乡”的美誉。光绪《秀山县志》载:“上元灯光华丽,鱼龙曼衍,平快最盛。”说的便是秀山每年正月新春的花灯表演。其中“平快”,即今县境平凯镇。

花灯本是汉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唐时薛刚大闹花灯的故事,脍炙人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辰、沅、靖州蛮……俗亦类土著……上元,则入城观灯。”说明早在宋代,五溪地域便有了汉族人在城里演唱的花灯。后来,花灯进入秀山民间,与当地土著的民间歌舞长期结合,相互交融,便形成了秀山花灯。现今的秀山花灯音乐中,既有外来的江南丝竹[绣荷包][四季相思][叹五更]等曲调,更有[黄杨扁担][一把菜籽][上茶山]等秀山当地脍炙人口的民歌小调

早年,秀山市镇乡村多有灯班。灯班的表演活动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必须结束。灯班出行之前,要设灯堂,并由灯师傅领唱[安位][唱位][开光]等花灯调,敬奉灯神金花大姐、银花二娘。相传这两位灯神,是唐明皇跟前的两位掌灯侍女。在为灯神“开光”过后,再同唱[起灯调],便可以外出走乡串寨,进行花灯巡游表演了。

跳灯,是秀山花灯最主要的表演活动。表演的地点,或在市镇的街头巷尾,或在乡村的院坝坪场,或在人家的堂屋空地,只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如表演高台花灯,则需要八仙桌两至三张,供两位艺人在叠放的桌面上歌舞。若是表演灯儿戏,那就需要搭建一个临时戏台了。(www.xing528.com)

秀山花灯由一旦一丑演唱,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癞花子。幺妹子和癞花子的歌舞表演称为“门斗转”“跳团团”。若是两个幺妹子和两个癞花子同时表演,那就称为“双花灯”了。表演时,幺妹子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着丁丁步,载歌载舞;癞花子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以“风摆柳”的动作,围绕着幺妹子舞蹈。“崴步”是秀山花灯的基本舞蹈动作,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舞者腰胯的大幅度扭动,称之为“崴”。在灵活协调、体态自然的“崴”中,手的姿态随之摆动,称为“风摆柳”。“崴步”又可细分为“男崴”“女崴”,“正崴”“反崴”,“大崴”“小崴”等,用来表现曲目中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扇子和彩巾,是秀山花灯最主要的道具。扇子的变化称为“扇花”,名目有“怀中抱月”“蜻蜓点水”“狮子滚球”“雪花盖顶”等;彩巾的变化称为“手中花”,有“上挽花”“下挽花”“侧甩巾”“小甩巾”等。“崴步”与“扇花”“手中花”的协调配合,构成了秀山花灯鲜明的艺术特色。

灯儿戏是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创造的,以花灯曲调演唱的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有小旦、小丑的“两小戏”,也有小旦、小丑、小生的“三小戏”。其中有从花灯歌舞发展而来的《盘花》《牧童看牛》等小戏,也有从地方大戏剧种辰河高腔移植的《陈姑赶潘》《百花赠剑》《安安送米》等折子戏

秀山花灯最著名的曲调是《黄杨扁担》,享誉四海,蜚声中外:“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酉州……”酉州即原秀山县隶属的酉阳州。传唱开去,不知何故,酉州竟然变成了“柳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