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辰河戏:盛行于贵州的高腔戏曲

贵州辰河戏:盛行于贵州的高腔戏曲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辰河戏便是流传在这一地域的地方戏曲。辰河戏的主要声腔是高腔,源自江西弋阳腔。当时,辰河高腔的演唱,主要是配合宗教祭祀。这样的高腔戏,先是在湖南沿江的汉族地区流行,到后来,也流行到了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用于酬神演唱。辰河高腔擅演的目连戏,也在贵州极为盛行。清代,除了湖南的辰河班前往贵州唱戏以外,贵州本地也办起了戏班。云龙班因两赴贵阳演出,成为贵州境内最有名的戏班。

贵州辰河戏:盛行于贵州的高腔戏曲

沅水中上游,湘、黔、川、鄂四省毗连。古时候,湖南的辰州是这一带的政治中心,人们将这一带统称为“辰河”。辰河戏便是流传在这一地域的地方戏曲。辰河戏的主要声腔是高腔,源自江西弋阳腔。弋阳腔经过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辰河高腔。当时,辰河高腔的演唱,主要是配合宗教祭祀。这样的高腔戏,先是在湖南沿江的汉族地区流行,到后来,也流行到了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用于酬神演唱。道光《松桃厅志》载:“自城市迄乡村,皆有庙宇,土民祈禳,各因其事,以时致祭,有叩许戏文届时搬演者。中元节,各庙立坛设醮,祈丰稔,禳灾疫,谓之平安清醮,乡村皆然。”记载的便是辰河高腔在当地的演唱。

早在明代,作为滇黔咽喉的镇远,经济发达,来此从事经营活动的江西客商获得成功,在这里修建的规模宏大的同乡会馆万寿宫,前后有两个戏台,演唱的就是辰河高腔。另一大都会,黔东的铜仁,江西客商同样也修建了万寿宫,同样也配有两个戏台。因唱戏时“一味铺张”,消耗过大,于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公议压缩演出规模,并勒石为记。乌江流域的思南,辰河高腔也极为盛行。光绪某年,湖南洪江的大红班在府城隍庙唱戏,名净安启家嗓音洪亮,声震檐瓦,数十年后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辰河高腔擅演的目连戏,也在贵州极为盛行。天柱县度慕侗族陈姓人的族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康熙大疫,阖族皆染。固廷公避疫香炉坡,数十年瘟散嗣归,重兴寨户……恐瘟复袭,咸丰八年(1858)请大戏入祠,作万人缘。”(见《天柱文史资料》)演出的便是目连戏。光绪初年,印江县城从铜仁接去辰河班,举行一次盛大的目连戏演唱活动。时值秋后,城外江流滩干水浅,戏台就扎在地势较高的河滩上。演出正值高潮,观者人山人海,不料上游梵净山山洪暴发,观众来不及撤退,被围在河洲,情况紧迫。市人以小船数十条相救,其中数条倾覆,溺死者一百多人,实为目连戏引起的一场大惨案。印江人并不因此而降低对目连戏的热情,至民国十一年(1922),曾发生惨案的河洲上又再次响起目连戏的锣鼓声。(www.xing528.com)

贵州的清水江流域盛产杉木。这里的杉木都要通过水运到洪江出售。黎平、天柱、锦屏一带的苗、侗排工,运送木材到洪江,看辰河戏成了他们在洪江的主要娱乐活动。后来,他们从洪江请去戏师傅,在家乡的祠堂办起了子弟班,也唱起了辰河戏。原来,这里的苗、侗乡亲有赶歌场的习惯,四乡八里的人们,约定日期,到歌场唱歌。辰河戏传入以后,这里的歌场便增加了唱辰河戏的内容。仅以天柱县为例,大灵山的七月二十日歌场、蓝田的七月二十日歌场、坌处平茫的土黄大戊日歌场、白市的龙船节歌场、邦洞的四月八歌场、注溪的社日歌场,都必唱辰河戏。

清代,除了湖南的辰河班前往贵州唱戏以外,贵州本地也办起了戏班。铜仁李孝昆为班主的云龙班,是辰河的著名班社,该班名角云集,远近闻名。光绪元年(1875),贵阳的湖南会馆复修竣工,云龙班应邀前往唱开台戏,之后留贵阳演出六载,直到光绪七年(1881)才回铜仁。民国二年(1913),贵阳的黔舞台竣工开台,云龙班再次应邀赴贵阳演出,并留贵阳演出四载,于民国六年(1917)返回。云龙班因两赴贵阳演出,成为贵州境内最有名的戏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