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漫话,辰河弹腔传承南北路

五溪漫话,辰河弹腔传承南北路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氏兄弟等教授的弹腔,经过一代代辰河艺人的演唱,逐步完成了它的地方化,而成为辰河戏新的声腔,即辰河弹腔。辰河弹腔属于中国戏曲声腔的皮黄系统,即西皮和二黄。辰河戏称为北路和南路,合称为“南北路”。辰河弹腔剧目丰富。辰河弹腔现存剧目三百五十个。辰河名生向代健为了学习弹腔,将常德名生李金林接到自己开办的浦市双少班,二人切磋技艺,成为挚友。芷江剧团便是以演唱辰河弹腔为主的剧团。

五溪漫话,辰河弹腔传承南北路

清咸丰、同治年间,地扼湘黔的商业重镇洪江,作为沅水上游桐油木材、鸦片的集散地,淮盐和棉花、布匹的转运站,经济繁荣,会馆林立,戏班云集。人们除了热衷于本地的辰河高腔以外,有了更多的艺术需求。这时,荆河弹戏(今称荆河戏)艺人周双福、周松桂兄弟来洪江搭辰河班唱戏,带来了弹腔艺术。浦市高腔艺人杜凤林、安启家等人,亦闻讯前往学艺。在此之前,辰河高腔的传承多为艺人世家,或者是流浪儿童随戏班拜师学艺,再就是围鼓堂的高腔爱好者下海,还有矮台班的艺人走向高台班。而同一时期,在弹戏流行区的常德、荆河一带,科班授徒已经相当盛行了。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起,在洪江、黔阳稔禾溪、靖州县城等地也陆续办起了科班,教师便是来自荆河的周氏兄弟,后来又从常德请来教师任教,以较辰河更为正规的方式教授艺徒。艺徒们在科班学习弹腔,出科后再在戏班学习高腔。先后开办的科班有清和班、天福班、仁和班、五云班、德庆班、天元班、遐龄班。民国十年(1921)还在洪江开办了女子科班金妙园。这些科班出身的艺人,由于在科班受过严格的训练,都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又弹腔、高腔皆能,多数都成为辰河戏的中坚力量。周氏兄弟等教授的弹腔,经过一代代辰河艺人的演唱,逐步完成了它的地方化,而成为辰河戏新的声腔,即辰河弹腔。辰河戏因为有了弹腔,也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了。到了民国以后,在黔阳托口等地,由于弹腔较高腔易学,一些原来演唱高腔的业余班社便改为以演唱弹腔为主了。

辰河弹腔属于中国戏曲声腔的皮黄系统,即西皮和二黄。辰河戏称为北路和南路,合称为“南北路”。主要伴奏乐器为胡琴。其主腔“北路”和“南路”,各自都有[原板][慢板][一流][二流][垛子][三流][散板][流水]和[倒板]等板式。弹腔戏的唱词则为七字句或十字句,都以一个上句、一个下句为一个乐段。上句句尾唱词用仄声字,可以不押韵;下句句尾唱词用平声字,必须押韵。

辰河弹腔剧目丰富。在艺人中,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封神》和《三国》”之说。因系自荆河戏和武陵戏艺人传来,除了《打瓜招亲》《荷花配》等少量剧目外,其余剧目与这两个剧种大致相同。辰河弹腔现存剧目三百五十个。其北路戏,以“火炮戏”(武戏)为主;南路戏则以家庭戏、苦情戏为主。一些乡间(侗、苗地区)的业余班社,因弹腔易学,乡人便将一些高腔剧目也改为弹腔演唱。而在一些高腔的流行区,乡人坚持要听高腔,艺人们便将《战洪洲》《艾华山》一类的弹腔剧目,也移植作高腔演唱。(www.xing528.com)

民国以后,由于弹腔的传入,并成为辰河戏的一个声腔,一些著名的高腔艺人,如名净安启家等人,都热衷于学习弹腔,并都有各自的弹腔拿手戏。辰河名生向代健为了学习弹腔,将常德名生李金林接到自己开办的浦市双少班,二人切磋技艺,成为挚友。后李金林病逝于双少班,向代健悲痛万分,为其料理后事。民国初年以后,一些常德的艺人纷纷通过不同途径溯沅水而上,来到辰河搭班唱戏,并在辰河安家,对发展辰河弹腔艺术做出了贡献。其中以女生角李福彩最为著名。她高超的弹腔技艺,深受辰河群众喜爱。她后来成为芷江剧团的台柱。芷江剧团便是以演唱辰河弹腔为主的剧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