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流传于民间最古老的剧目,是目连戏。
历代文献对古代目连戏的演唱多有记载。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京城汴梁(今开封)演唱目连戏的情形:“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到十五日止,观者倍增。”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中,亦有徽州旌阳戏子搬演目连戏的记载,描述了目连戏演出时,穿插百戏的情形,“天神地祇,牛头马面”,“为之费纸扎者万钱”,“剧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人齐声呐喊”。
现存的辰河目连戏,全然依古制而演唱,再现了中国古代戏曲演唱的图景。汴梁城的目连戏,从七月初七日连台演出到十五日,共计九天。辰河目连戏也是连台演出。它的剧目,除了以明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蓝本搬演的《目连传》以外,还有敷演主人公傅罗卜祖上故事的《前目连》。一些与《目连传》故事并无关联的剧目,如《香山》(观音得道故事)、《梁传》(梁武帝台城出家故事)、《封神》(武王伐纣故事)、《金牌》(岳飞抗金故事)也都纳入了目连戏演出剧目的范畴。另外还有四出分别宣扬忠、孝、节、烈的剧目,即《火烧葫芦口》《蜜蜂头》《耿氏上吊》和《攀丹桂》,也被冠以“花目连”之名,搬上了目连戏的舞台。辰河目连戏号称“四十八本”,事实是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www.xing528.com)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百戏、杂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代徽州旌阳戏子搬演的目连戏中,便穿插了大量的百戏表演。辰河目连戏的演出中,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大开五荤”一折中,刘氏开荤,宴请亲朋好友,请来各类艺人席间助兴。演到这一折时,地方上所有相关的民间杂耍技艺,都可以参与其中。有唱曲的,玩猴的,耍魔术的,还有使枪弄棒,吞刀吐火的。和当年徽州旌阳戏子搬演目连戏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辰河目连戏的演出,也有大量纸扎在宗教仪式和戏曲演出中出现。纸扎的牛头、马面,自始至终悬挂在戏台的两侧。五溪地域的正一派道士,散居民间,没有宫观,他们修建罗天大醮时,所扎的天神地祇神像,做工极为精巧。这些神像,同时又是目连戏演唱时的摆设和道具。旌阳戏子“招五方恶鬼”的表演,就与辰河目连戏开台仪式中的“发五猖”如出一辙。在辰河目连戏的演出中,刘氏青提因犯佛规,被打下地狱。她的儿子傅罗卜(目连)为救母亲,以佛赐予的九环锡杖,叩开地狱之门,五方饿鬼尽行逃散,其中包括刘氏青提、怂恿刘氏触犯佛规的婶女金奴、打公骂婆的恶妇萧氏。当钟馗命众鬼卒以钢叉掷打众饿鬼时,刘氏、金奴和萧氏,不知何时离开了戏台,到戏场附近的米粉摊上吃米粉去了。鬼卒下台搜寻,正在吃米粉的刘氏等人被发现后,立即窜入观众之中,撒脚逃跑。戏场里的观众随即配合鬼卒的追赶,同声喊叫:“抓住她!”“抓住她!”直至鬼卒将刘氏等人追上戏台。刘氏等人上台后,逐个背靠台柱,鬼卒们则用钢叉把她们逐个掷打,并把她们一个个钉在台柱上,场面极为惊险。这种场景与《陶庵梦忆》中所述的旌阳戏子搬演目连戏时“刘氏逃棚”的情景,是完全一致的。
上述种种,辰河目连戏将古代中国戏曲的演唱风貌,活脱脱地展示在今人的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