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漫话:辰河高腔梨园碑刻揭秘

五溪漫话:辰河高腔梨园碑刻揭秘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辰河高腔亦因此而在凤凰、松桃等苗区得到流行。当时,这两个地方辰河高腔已极为盛行。随之,辰河高腔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侗区。辰河高腔本系人声帮腔,自道光以后,才改为唢呐帮腔。古老的唱法,在深山侗寨得到保留,说明这里的辰河高腔是道光以前传入的。清末,辰河高腔在五溪少数民族地区已极为流行,且组织了自己的班社。与此同时,在通道、黎平侗族地区,几乎是寨寨建有高腔班。

五溪漫话:辰河高腔梨园碑刻揭秘

自清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五溪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打破了旧时“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例,辰河高腔开始由沿江口岸,传入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湖南永顺、保靖为土家族聚居区,于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流官上任,即按照汉族地区规制,在县城修建了城隍庙、关帝庙,且都配有戏台,辰河高腔随即开始了在这里的祭祀演唱活动。

乾隆六十年(1795),湘西凤凰、黔东松桃爆发大规模苗民起义。清廷委派傅鼐到凤凰弹压。他实施“治者为剿抚两端”的方针,一面对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一面在苗区大修庙宇。据道光《凤凰厅志》记载,在当时人丁仅六万的凤凰境内,自嘉庆三年至八年(1798—1803)的六年时间,傅鼐便主持修建了二十八座庙宇,其中九座配有戏台。他试图以汉族的唱戏酬神,取代苗族的椎牛延巫,以实现他对少数民族的“安抚”。辰河高腔亦因此而在凤凰、松桃等苗区得到流行。道光十五年(1835)《松桃厅志》载:“自城市迄乡村,皆有庙宇。士民祈禳,各因其事,以时致祭,有叩许戏文届时搬演者。中元前,各庙立坛设醮,祈丰稔,禳灾疫,谓之‘平安清醮’,乡村皆然。”(www.xing528.com)

贵州黎平、锦屏、天柱,湖南通道、新晃侗区,乾隆、嘉庆年间,通过清水江和渠水,与洪江靖州木材桐油贸易增多。当时,这两个地方辰河高腔已极为盛行。水上人常常通过唱戏酬神,祈求行江平安。来自侗乡的水手和排工,自然也遵从这样的习俗。随之,辰河高腔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侗区。辰河高腔本系人声帮腔,自道光以后,才改为唢呐帮腔。而今在黎平杨寨、通道地角,侗民演唱辰河高腔,却仍然保留着人声帮腔。古老的唱法,在深山侗寨得到保留,说明这里的辰河高腔是道光以前传入的。在晃州侗区,清乾隆、嘉庆年间,宗族祠堂的建立已经相当普遍。这些祠堂都建有戏台。每逢祭祖时,都要演唱高腔戏。凉伞的吴姓侗族人,还郑重其事,为祠堂祭祖唱戏制定了规则,并辑录进了《吴氏族谱》中。

清末,辰河高腔在五溪少数民族地区已极为流行,且组织了自己的班社。咸丰同治年间,土家族聚居的永顺县长官寨的伏波庙里,置有一副戏箱,作为每年三月初六日伏波神诞日接戏班唱戏之用。平时,则将戏箱租给当地土家人组织的双合班或同乐班。这两个戏班自成一派,在酉水流域颇负盛名。与此同时,在通道、黎平侗族地区,几乎是寨寨建有高腔班。同治十一年(1872),通道瑶朗寨的侗族高腔爱好者,请艺人到寨中教戏,组建子弟班,由寨中父老捐资购置戏箱,并镌刻石碑一块。碑文曰:“余闻海棠春醒,神曲流芳;月宫秋咏,仙乐飘凡。于是教起梨园,始自唐李。演往昔之忠孝;叙历代之奸顽。能感发人之善心,警诫人之恶念。所以由唐及今,而其教不衰者,以有益于世道人心也。吾坊素慕其教,同治壬申,延师训演。凡郑声则放心,韶乐则舞之,崇正去邪,诚为世劝斯时也。凑其资本,置其服裳。但见五彩斑斓,一派霞光飞彩服;八音嘹亮,数衍珠履舞瑶台。恭祝万寿无疆,同歌太平有象。爰书始末。”碑文还开列了全寨五十七位户主的姓名,以及他们捐资的数目。这块石碑,至今仍然保留在瑶朗寨的鼓楼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