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五溪巫傩:人物演变与故事解读

揭秘五溪巫傩:人物演变与故事解读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到皇宫,有“天子傩”,下到民间,有“乡傩”,就连军队里也有“军傩”。傩文化随江西人进入五溪以后,使得这里土著的“巫”与汉族人的“傩”相融合,逐渐衍变成了“巫傩”,并产生了三大变化。五溪境内所有的巫师,不论是土家族、侗族、瑶族巫师,都是以汉语行傩的。东宫法事称为“打醮”,旨在祈平安,禳灾疫;西宫法事称为“做道场”,旨在超荐度亡。武教法事称为“冲傩”“还傩愿”,旨在驱瘟逐疫,纳吉迎祥。

揭秘五溪巫傩:人物演变与故事解读

五溪的巫文化源远流长。在高庙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前的大规模祭祀场所——两座双阙式建筑遗迹,还发现了人祭坑、牲祭坑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巫文化的范畴。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行吟于沅湘之间,以这里的巫觋神辞为素材,创作了千古不朽的诗篇《九歌》。以《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个篇章,勾勒出了一幅当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绚丽的巫文化画图。

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出现了与巫文化异曲同工的傩文化,《论语》中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周礼》更是对古老的傩仪做了生动的描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傩,作为一种驱瘟逐疫、纳吉迎祥的仪式,受到广泛的信奉,几乎是无处不在。上到皇宫,有“天子傩”,下到民间,有“乡傩”,就连军队里也有“军傩”。

汉唐以后,汉人通过各种途径,陆续进入五溪。特别是元末明初的“扯江西,填湖南”,大量江西移民来到这里。历史上,江西人较湖南人更早接受了中原文化,其中就包括了中原的“傩”。傩文化随江西人进入五溪以后,使得这里土著的“巫”与汉族人的“傩”相融合,逐渐衍变成了“巫傩”,并产生了三大变化。

一是以汉人傩的形式体现土著巫的内容。首先,以往的巫,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而傩,则用的是汉语。五溪境内所有的巫师,不论是土家族侗族瑶族巫师,都是以汉语行傩的。即或是汉语不通行的地方,也是以汉语行傩。只有苗老司略有不同,仅“巴代扎”使用汉语,“巴代雄”仍使用苗语。土著巫师以汉语行傩,敬奉的却是五溪的土著神祇,诸如盘古大王、盘瓠大王、飞山大王、白帝天王、八部大王、溪峒主、三洞梅山、四官大王、杨五将军、伏波将军等等。久而久之,在五溪的傩坛上,便不见了屈原《九歌》中出现的那些神祇。(www.xing528.com)

二是从正一派道教中吸收营养,对土著的巫进行规范。江西龙虎山是道教祖庭的所在地,江西移民中不乏正一派火居道士,使得正一派道教在五溪得到迅速普及。五溪土著的巫,属于原始宗教,而正一派道教,已经是成熟的人为宗教。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靠拢,形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正一派道教将法事分为“东宫”和“西宫”。东宫法事称为“打醮”,旨在祈平安,禳灾疫;西宫法事称为“做道场”,旨在超荐度亡。这里的本土巫师也将法事分为“武教”和“文教”。武教法事称为“冲傩”“还傩愿”,旨在驱瘟逐疫,纳吉迎祥。文教法事称为“做道场”,旨在超荐度亡。就这样,道教和巫傩形成了基本相同的格局。再就是正一派道士和这里本土巫师的种种法术,诸如符箓、咒语、罡步、手诀、纸马、文疏等等,既保留了各自的传统,也多有相似之处。这里巫师行傩时的仪式程序,除了保留有若干自然宗教的事象以外,也从正一派道教的仪式中吸收了营养,对巫傩的宗教行为进行了规范。

三是出现了土著和汉人共同信仰的傩神——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以下有专文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