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秀山县的盛产桐油,秀油

四川秀山县的盛产桐油,秀油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酉水流域的四川秀山县盛产桐油,称为“秀油”。秀山所产桐油,原称“白油”。油商购进,误认为上当,遂将计就计,以“黑油”之名出售。从此,秀山人便开始熬制“黑油”,通过不断地改进工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黑油”制作工艺流程,并创立了桐油市场上颇有名气的“秀油”品牌。秀山本地产的称为“原秀”,常德的则称为“常糊秀”。秀油中的“尖秀”,因其品质优良,受到外商的欢迎,也加入到了出口桐油的行列。

四川秀山县的盛产桐油,秀油

酉水流域的四川秀山县(今属重庆)盛产桐油,称为“秀油”。同治二年(1863)《酉阳直隶州总志》载:“(秀山)邑梅河绕县城,而东可通舟楫直达汉口。直境又擅桐油之利,以故江右、楚南贸易者麇至,往以桐油,返以棉花,年来更为辐辏。”

秀山所产桐油,原称“白油”。相传道光元年(1821),县城北门外车公祠失火,储存于祠内的桐油因受高温,变成了黑色稠浓的油液。货主为减少损失,以次充优,销给汉口油商。油商购进,误认为上当,遂将计就计,以“黑油”之名出售。岂料用户以此油涂抹船只,却称赞有加。以这种“黑油”涂抹船底,竟可防止钉螺黏附、青苔滋生,且倍于“白油”的使用寿命,用户纷纷要求购买“黑油”。油商见有利可图,便到秀山洽购。从此,秀山人便开始熬制“黑油”,通过不断地改进工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黑油”制作工艺流程,并创立了桐油市场上颇有名气的“秀油”品牌。

光绪十三年(1887)《秀山县志》载:“秀山檀油利久矣,故‘秀油’最名。载销湘、汉、淮、泲之间……秦、吴、荆、豫大商皆奔走数千里,以为专业。旧有十号,今惟万事、义合、同人、瑞泰、正盛、义顺、万兴、长茂八号犹盛。”

制造“秀油”的原料有桐油、次桐油和烟子。其比例,桐油占六成,次桐油和烟子占四成。工艺流程则有“炒烟子”“脱烟子”和“熬秀油”三个步骤。将澄降好的烟子油转入秀油锅中,用爆火加温,用布过筛,将油筛入过滤池,过滤完毕后转入聚合池。不停搅拌,达到需要的稠度即转入秀油池冷却。秀油池要有专人守候,时常搅拌和取样。如温度过高、稠度太大,要及时加入冷秀油或冷烟子油降低油温,确保安全。冷却后进行包装,即为秀油。(www.xing528.com)

早年,秀油的加工制作皆在秀山本地,后来,有油商将作坊迁至常德,在那里加工。秀山本地产的称为“原秀”,常德的则称为“常糊秀”。在市场上,后者更卖得起价钱。秀油如以品质划分,则为“尖秀”“中秀”和“水秀”(“尾秀”)三个等级。“尖秀”为秀油最佳者,“中秀”次之,“水秀”又次之。就数量而言,则以“水秀”居多。

清同治以前,“汉口秀油百斤率值银六七两有奇,同治时,至十三四两,盖千载一时也”(见同治《秀山县志》)。到了光绪二年(1876),欧洲人因开始用桐油制作油漆,从中国大量进口桐油。秀油中的“尖秀”,因其品质优良,受到外商的欢迎,也加入到了出口桐油的行列。

早年,秀油内销,均为篓装。油篓以竹篾编织。篓呈圆柱形而口略小,内衬油纸三四层,以防渗漏,容积大小不一,大者约装百斤,中等七十五斤,小者五十斤。装油以后,以粗布封扎篓口,再糊以桑皮纸三四张,用圆形木板盖上,以粗绳捆扎,以便搬运。篓外则书明净重,并粘贴标号。出口外销后,则改用木桶。木桶为圆柱形,两头皆平,口大于底。较篓装可减少渗漏之患。容油六十斤至一百零五斤不等。后来,又出现了圆柱形铁桶,称为“青果桶”,多为用后之机件润滑油桶,或空废之颜料桶,先以石碱火油洗刷内部,装油三百三十斤左右。外销桐油多用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