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木业:天然林到人工林|五溪漫话

五溪木业:天然林到人工林|五溪漫话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溪木业数百年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天然林到人工林的转变,使这一地域的木业产生了质的飞跃。天然林采伐后,下一届杉木,要靠砍伐过后的萌芽再生。五溪地域人工杉林的营造起始于巫水流域。“合款”本是侗族人的习俗,为保护林木,为各族人民广泛应用。有山林的邻近村寨,三五年一次,由山主凑合钱、米,召集境内住户,商讨封禁山林事宜,拟定“款约”,与会者画押赞同后,众人同吃“合款酒”。

五溪木业:天然林到人工林|五溪漫话

五溪木业数百年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天然林到人工林的转变,使这一地域的木业产生了质的飞跃。

杉木的栽培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用杉树的枝条扦插;二是杉树砍伐后萌芽再生;三是用杉树种子生长出的实生苗栽培。其中最好的方式是以实生苗栽培。实生苗长成的杉木有一个重要特点:它的腐朽是由外及内的。由外及内的腐朽,可以及早发现,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

早年,在五溪木市上流通的杉木,都出自天然林。天然林采伐后,下一届杉木,要靠砍伐过后的萌芽再生。这样连续几届过后,杉木便变得生长缓慢,木质也会下降。五溪林农为了获得更丰厚的利益,开始了杉木的实生苗人工栽培,使得这里出现了中国面积最大、材质最好的人工杉林。

五溪地域人工杉林的营造起始于巫水流域。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大寨村的溪滩上,耸立着十八棵古杉树。据林业专家勘察后认定,这些古杉树系东晋时代栽种的,距今已经一千六百余年了。这些古杉树是当地苗族群众,作为风水林栽种的,所以才一直保存到今天。20世纪50年代,会同县林业部门在广坪乡蒿圮坪村大丘头和岩头乡坳脚村发现人造杉林古树群,树龄都在三百年以上,说明早在明代,这一带就开始了人工营造杉林。早年造杉林,用的是野生杉苗,即杉果成熟,杉种爆裂落地,长成野生杉苗,林农再用于造林栽种。五溪地域的人工培育杉苗,起源于清水江流域。培育杉苗的林农,从秋后砍倒的杉树上采摘杉果,经堆沤后摊晾于阴凉通风处,任其自然出籽,而后用于育苗。林农先年整地,惊蛰下种,除草施肥,育成筷子粗、紫红色、形如菊花头的杉苗,用于栽种。咸丰年间,杉木育苗技术从贵州锦屏传入会同广坪一带。从此,这里便有了以育苗为业,并世代相传的农户。(www.xing528.com)

杉木育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沅水流域大面积杉林的营造。清代末叶,在今会同县广坪镇及邻近贵州天柱、锦屏等地,出现了以实生苗营造杉林为业的农户,当地人称为“打山佬”。他们通常是先年将造林地的杂草及灌木砍倒、烧净,种上粟米等旱粮作物。次年挖山栽苗,在林地里间种粮食及经济作物,以短养长。幼林地里,结合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一年抚育数次。三年后,杉树可郁闭成林。十五至二十年,杉树即可成材砍伐。民国三十五年(1946)《湖南经济》杂志第一期,载有《湖南木材产销概述》一文,对于当时沅水流域的人工林,曾做过这样的描述:“苗民恃此为生,刻苦经营,满山遍岭,普遍种植,登高远眺,一片青葱,树身整齐,排列有序,人工植林,叹为观止。”

早年,这里的林农采取“合款”的方式,封禁山林,培育林木。“合款”本是侗族人的习俗,为保护林木,为各族人民广泛应用。有山林的邻近村寨,三五年一次,由山主凑合钱、米,召集境内住户,商讨封禁山林事宜,拟定“款约”,与会者画押赞同后,众人同吃“合款酒”。通过“合款”封禁的山林,称为“禁山”。若有人违反禁约,往“禁山”偷砍乱伐,放牧开荒,除要当事者赔偿损失外,凡参与“合款”的人,都要去违禁者的家中,拖出他家的肥猪宰杀,然后大吃一顿。这样的“合款”,常常是很有约束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