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之一的辰水流域,铜矿的蕴藏量丰富,采矿历史悠久。两千多年来,铜矿的开采一直没有停止过。建于麻阳苗族自治县九曲湾的麻阳铜矿,至今仍然是湖南省最大的铜矿。
20世纪70年代,在开采麻阳铜矿中,人们不断发现一些矿脉被前人开采过。这样的采空矿区,俗称“老窿”。矿工们在“老窿”中,陆续发现了一些木支柱、铁锤、铁錾和陶器等遗物,遂向湖南省博物馆反映。1979年,湖南省博物馆派专家对“老窿”进行了初步调查,采集了一些木槌、陶片等,经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碳十四测验室测定,距今年代为二千八百年上下。1982年,湖南省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对此古铜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者以麻阳九曲湾“老窿”为基点,对古铜矿的十三处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古矿井的淤泥和废矿渣中,发现了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木器有:木槌十件,均由柄和槌体组成,槌上有击打使用后的凹形痕迹;木撮瓢一件,疑为撮取碎矿石的工具;木舀瓢一件,为矿洞排水工具;木撬棍一件,木质坚硬,为矿洞中的撬物工具;木楔一件,作矿井木支柱加固用;木制手铲一件,有使用的磨损痕迹,用于刮撮零碎矿石。铁器有:铁錾两件,呈四棱锥形,是用于采矿凿岩的小型工具;铁锤两件,呈腰鼓形,均为铸铁件,与湖北大冶铜矿出土的铁锤相似,为采掘工具。我国铁器的使用,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已相当普遍。九曲湾发现的铁器,比普通铸钢和锻钢的硬度要高得多,说明当时已出现相当高的冶炼技术。陶器有:罐五十一件,既是生活用具,又可作为矿洞盛水用(这些陶罐的形制与纹饰,与湖南长沙、益阳、常德、溆浦等地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绳纹圆底陶罐相似);豆一件,是矿工的生活器皿,也可作为照明之用。(www.xing528.com)
九曲湾遗址是以自然铜为主的砂岩型富铜矿床,次为辉铜矿、孔雀石、赤铜矿和黑铜矿等。今发现古矿井十四处,其中一处因塌陷无法作业。此次发掘的十三处矿井,除一处为露天开采外,其余十二处均为矿井式地下开采。用作矿井支柱的木材为白栎木、黄栎木和板栗木。在一段“老窿”中,发现了多处分成上下两层开采的情况,即在同一矿层中,古人开采了上下的富矿,而留下了中间的贫矿,形成了采矿中的楼板式结构。这种开采法正是古人“舍贫矿、取富矿”的具体例证。
据对考古发掘的十三处古矿井现有资料统计,开采面积达三万余平方米,共采掘矿石十七万余吨。据测定,矿石平均品位为百分之四点八六。所采矿石中含铜金属量为八千余吨。由于古人采矿时“舍贫取富”,他们获取的铜金属应该比这个数字要高。这次考古发掘的十三处遗址,只不过是古铜矿的一部分而已。再有,这次所发掘的,仅仅是开采铜遗址,而未发现冶铜遗址。在交通不发达的战国时期,把这样大量的铜矿石,通过船装水运到外地去冶炼,显然是不划算的,也是不可能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陆续发掘的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江西瑞昌遗址和安徽铜陵遗址,都是采掘和冶炼一体的。麻阳九曲湾古铜矿无疑也应该是这样,只不过是今人还尚未发现而已。时至今日,九曲湾附近,还保留着与铜矿相关的地名,如铜山溪、铜岩山、铜码头等。这些地名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九曲湾古铜矿,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在等待着人们去破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