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地区修建鼓楼的历史悠久。康熙初,黔阳县令张扶翼曾作《鼓楼记》,记述今芷江侗族自治县旧有鼓楼的情形:“邑治旧有鼓楼,创自弘治年间,规模宏壮,巍然为一,现岁久倾颓。”道光十四年(1834),李宗昉在《黔记》中,对黎平等地侗寨的鼓楼及相关习俗,做了更为详细的记述:“邻近诸寨,共于高坦处建一楼,高数层,名‘聚堂’。用一木杆长数尺,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即登楼击之。各寨相闻,供带长镖利刀,齐至楼下,听寨长判之。有事之家备牛待之。如无事而击鼓及有事击鼓不到者,罚牛一只,以充公用。”
侗寨鼓楼是一种密檐式的塔形楼,有三重檐、五重檐,直至十五重檐,均为奇数,其故尚待查考。鼓楼的高度与寨中房舍的高度相协调。房舍高则鼓楼高,鼓楼必须高于房舍。鼓楼的平面,有四边形、六边形和八边形三种。侗乡盛产优质杉木。鼓楼多以八根、十二根或十六根冲天杉木柱,以穿斗卯榫工艺建成,整个建筑不用寸钉。鼓楼里安着奇特的独木楼梯,即在一根冲天大柱的两边,横安上一截截小木桩,以供攀缘上下。有的内柱上,还绑着战死或老死“打牛”(专事格斗的水牯牛)的犄角,作为寨子吉祥、村民团结的象征。楼顶的尖端立的雷公柱,以铁杆串以钵罐,呈五节葫芦状。有的宝顶上还装有可随风转动并发出叫声的陶制的“鸟”。鼓楼的每层翘脊,都用桐油、石灰拌糯米浆,塑成各种升龙、立虎、麒麟、凤凰等吉祥避邪的动物图腾作装饰,封檐板以及鼓楼的横枋和四壁上,绘有侗族风情的彩绘。今在各地鼓楼中,原来剜木蒙皮的“长鼓”已不多见,而以箍板蒙皮的大鼓取代之。鼓楼里,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米见方的火塘。夏天供人乘凉,冬天供人烤火。
早年,鼓楼是侗族村寨最敏感的神经中枢。每逢鼓声报警,寨中男丁务须即刻至鼓楼坪场集结,并投入抵御外侮的军事行动中,其中包括按照款约以武力支援邻寨。这种情形,今天已经见不到了。侗族人有“讲款”的习俗,鼓楼前的坪场是讲款的“款场”。人们来到这里歃血盟誓,制定款约,款约即所有人必须遵守的习惯法。鼓楼还是村寨的文化活动中心。侗家有一种称为“月也”的习俗,即村寨间相互集体做客。当鼓楼上响起“九九”(九起九落)鼓声时,侗胞便聚集鼓楼内外,或唱大歌(一种多声部民歌),或吹芦笙,或“多耶”(一种集体歌舞),迎宾送客。平日,鼓楼是老人的世界。他们聚集鼓楼,谈天说地。擅长琵琶弹唱的老人,一个古老的传说,往往可以弹唱上几天几晚。鼓楼内外,总是鸦雀无声地聚集着听琵琶歌的人们。若是到了节日,老人们便悄悄儿离开了他们的领地,把鼓楼让给年轻人。届时,寨子里的青年男女,便从附近村寨请来歌伴对歌。鼓楼里对歌,分男左女右,隔着火塘坐在两条长凳上,相望而歌唱。爱情的种子,在鼓楼里绽出新芽。(www.xing528.com)
侗家人热心公益事业,鼓楼均由群众捐资修建。在侗族地区,鼓楼是村寨兴旺发达的象征。侗族同胞将鼓楼视为民族的骄傲。有的村寨还建有鼓楼群,如通道的高步建有四座鼓楼,黎平的肇兴建有五座鼓楼。鼓楼的建筑工艺高超,修建鼓楼的工匠受到尊重。侗族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