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今湖南、贵州一带的“长沙蛮”“武陵蛮”和“五溪蛮”。
据今掌握的资料,直至唐、宋时期,瑶族还是五溪地域的主体民族。《宋史》载:“辰州瑶人秦再雄者,长七尺,武健多谋,在行逢时,屡以战斗立功,蛮党伏之。太祖召至阙下,察其可用,擢辰州刺史,官其子为殿直,仍使自辟吏属,予一州租赋。”辰州是古代五溪的政治、文化中心。赵匡胤立帝之初,便任用一位瑶族首领为最高军政长官,显然是因为当时这里是瑶人的世界。赵匡胤只得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他把秦再雄的儿子弄到京城做官,表面上是委以重任,事实上却是一种牵制。赵匡胤这一策略获得成功。他立帝之初,五溪在瑶族首领的治理下,呈现出一片升平景象。
新修的《黔阳县志稿》称:“南宋以前,瑶族一直是黔阳单一的土著民族。”沅陵、泸溪、辰溪的沅水沿江地带,现今仍随处可见一种砖砌的平顶坟冢,当地人称之为“瑶人坟”,表明瑶族人曾一度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在会同的金龙乡,也有与瑶人相关的地名,如“瑶唱”(瑶人唱歌地)、“瑶坛”(瑶人祭祀地)等,也表明那里曾经是瑶族故地。
五溪是瑶族的发祥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瑶族曾是五溪主体民族。然而,如今在五溪居住的瑶人,却只有约八万人了。原来,自宋代以后,由于战争、饥荒、瘟疫等,导致五溪瑶人大量外迁。他们先是迁徙到两广交界地区,有的还远涉到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清初,他们又通过各种途径,转徙到了闽东和浙南,成为那里的畲族。对故土一往情深而留居在五溪的瑶人,一部分人去了这里的山高林密之地,如溆浦的雪峰山、辰溪的罗子山、黔阳的罗翁山、中方的蒿圯坪、洪江的龙船塘、通道的传素、绥宁的联民、洞口的溪等地。另一部分人则以汉族身份在当地入籍,如今洪江市岔头乡的杨姓人即是。坚守在五溪故地的瑶族,有多个分支,雪峰山区的“花瑶”,罗子山区的“七姓瑶”(由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瑶人组成),自称“优勉”。传素的瑶族则自称“唔奈”和“亨”。五溪瑶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他们通过唱诵古歌,传承民族历史,还将民族的记忆留在了民间编织的“挑花”工艺之中。(www.xing528.com)
五溪瑶人的祖神为盘瓠大王和辛女娘娘。早年,溆浦瑶人“妇女不行跪拜礼,自谓辛女后,故自重如此”(见同治《溆浦县志》)。辛女娘娘是皇帝的女儿,她后裔中的女性,自然是不能下跪于人的。这个习俗今已不存,而辰溪罗子山一带盛大的“盘王节”,却仍然年复一年,持续不断。他们敬奉的高坡大王,相传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山大王,行侠仗义,打富济贫。各处瑶民每年的十月初一,都要到特定的高山上,以糯米糍粑例行祭祀。每逢出征抵御外侮或巡山打猎时,也要设祭供奉,祈求高坡大王阴兵相助。
历代封建王朝对瑶族采取“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也不乏瑶人爱戴的好官。如康熙初年,黔阳罗翁瑶人与溪(时隶武冈,今属洞口)瑶人屡动干戈,互相残杀。沅州府尹拟奏请朝廷武力镇压,为黔阳县令张扶翼所劝止。为了排解纷争,他单人独骑,不畏艰险,深入瑶区。争斗双方在他的说服和感召下,止息了干戈。瑶胞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以珍禽白鹇赠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